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活动信息: 全国美术考级   培训基地公告(四)   星耀中华--爱心书画家正在创作之   严正声明   第九届国际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名  
  当前位置:国家美术网 >> 新闻中心 >> 新视角 >> 正文
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全面研究和认识傅抱石的艺术贡献——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马鸿增
更新时间:2009年03月02日    来源:国家美术网


“常回家看看”

     翟墨(中国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我想谈谈对“新”、“旧”的一点思考,我认为在此问题上,我们要“常回家看看”。这里面有两个含义,傅抱石是中国画的一个大家,我们要经常回头来看看,回到百年前来看看,常看常新;第二个含义是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经常回望会有充电的感觉。没有离开就谈不上“回来”,所以要有勇气离开家。有了距离才有机会清楚地认识这个家。鲁迅如果一辈子待在绍兴,中国不会有鲁迅。但是离开不是永别,而是要常回来看看,经常出去又经常回来,就象英国诗人艾略特说:我们探索的终点将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地方。

   我们不妨从道的高度理解“新”“旧”。中国文化特别强调新,“其命唯新”引自《诗经》。汤代有一句有名的铭文:“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中华民族每天都在求新。另外,中国的新与西方有所不同,和与“旧”一刀切开、完全对立的“新”是不一样的。要用道的高度来看待新,老子认为有与无二者同出而异名,有是天地之始,无是万物之首,只是名字不同。同样,矛盾的两面新和旧也是一样道理,中国人擅于创立“绵延式”的新,不是断层的新,不是狗熊掰棒子的新,创立一个,打倒一个。新的概念也很有意思,玄远就是新,陌生就是新,时空的距离就是新,越原始的越是旧的我们反而越觉得新鲜,不了解,不看不知道,一看就会给我们很多新鲜的感觉。所以我理解的新和旧,绝对不是对立的互不相容的东西,甚至新就是旧,旧就是新,新里有旧,旧里有新,是互相包容的,又是超越的。

2、傅抱石“新”在哪里
傅抱石的作品常看常新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教授、博导):傅抱石的作品常看常新。这次展览我看后非常激动,它们一下子能抓住观众的视线,抓住我们的心。傅抱石先生艺术的话题也是常说常新。傅抱石先生与其他几位20世纪大师留给我们的经验太丰富了,需要我们好好地咀嚼,好好地吸收。

    抱石先生之所以能创新,一是他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中国画在中国土壤上,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二有开阔的视野。他是个学者型的画家,写过那么多的理论著作,那么多的评论文章,对今天我们仍有不少启发。他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很深的理解,一日本学者说,傅抱石先生在日本学习,不可能不受日本人的影响,当时正是日本人学习西方印象派最盛的时期,而他把这些文化消化、吸收了,作为中国画创作的营养、成份,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没有这些积累他很难达到今天的境界。三是艺术创作的热情,包括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傅抱石先生是才子型、激情型的画家。我曾说,李可染是饮茶的画家,而傅抱石是饮酒的画家。有激情的画家不能草率地进行创作,而他把严肃性、把理性精神与激情结合在了一起。四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做”新。现在中国画界存在一个问题:想创新,但功底不深,态度不严肃认真,不是真实感觉的自然流露,这样往往会走到歪路上。

傅抱石是20世纪中国画界的李白

   郎绍君(中国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傅是20世纪中国画家最杰出的天才,他是20世纪中国画界的李白,或说中国画界当代的石涛。他从年轻的时候就推崇两个东西:一是个性,个性是画面的生命和根本;另外推崇自由和创造,他说国家可以统一,惟思想不能统一,艺术更不能统一。

     体现在他的作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追求动的生命感,他说中国画必须使它动,动才有生命,他的笔墨是动的,情感是动的,意境是动的,是活动的、动态的生命,这一点有别于20世纪其他画家的画。二、他作画比较依靠灵感,这正是天才画家的特点。他说当水墨淋漓的一刹那,什么是笔,什么是纸,什么是墨,乃至一切都辨不清。画时是全身心的投入,真是一种“解衣般礴”的境界。这种境界,在20世纪的大师中都是极其突出的,潘天寿、齐白石、黄宾虹都比他理性。为什么他画画时要喝酒我想和这个都有关系。三、作品中两个因素很突出:一是乱头粗服,奔放。另一方面精细谨严。总的来说是在动态、奔放中含有精细谨严。根据他自己说,画云风树石是元以下的技法,画人物取法南宋以上,这构成了任何一幅画的两个因素,只是比例不同。哪怕很严谨的仕女图。但是画起云来,也是要动起来的。一个传统是严谨的,一个传统是奔放的,为了练就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功夫,他对自己有清醒认识。他说,画家最忌成为脱缰之马,如果不讲严谨,一味地奔放,就成了问题了。为此,他想了一个办法,经常临摹古画,收奔放之心。四、他说他作画,凭感觉当止则止,只要感觉够了,哪怕人物不合比例,水口不对,道路不通,不求完备。所以说傅抱石的画感觉非常好,但是要细看,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如果你去填上,让不足变足就不行了,感觉不对了。这就是天才,是二十世纪唯有的,十分难得。

傅抱石是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杰出典范

    谭红(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青年傅抱石研究传统文化,是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但1935年留学回国后发生了改变,提倡发挥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同时尽量吸收近代的新思想、新技术。作为史论家的傅抱石当然知道线的表现性,但如何既保持笔墨的表现性,又能在表现自然上少受局限,这为散锋笔法的出现定下了一个思维的方向。40年代,傅先生居住于重庆的金刚坡,那里长满了松树,而画松用传统方法难以措手,散锋笔法就是面对表现此种造化而创立的。从他40年代的《万竿烟雨图》、《巴山夜雨》等可以看得很分明。在运笔的强烈动势中,傅抱石不仅保持了笔墨自身的表现功能,而且又以这种充满气势、力量与雄壮,崇高的用笔,突破了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规范,突破了古典绘画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十足的现代生气。这不就是傅抱石所崇尚的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吗?

   傅抱石人物画散锋成面的运用,是傅抱石语言图式由传统走现代的变革的中介。因为傅抱石人物画有个特点,即画中人大多置于龙飞凤舞的散锋的山水林木自中。此外,他摒弃了“四王”一类结构模式,以直接面对现实写生,取西方取景框模式的风景画构图因素和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缩短画面与受众视觉经验距离,既有亲近自然之感,又拉开了与传统文人画的距离,进一步完善了图式革命。至此他完成了自己由线至面的转折,既达到了准确表现自己的现实感受的目的,又保持了笔墨自身独立的传情达意的表现功能。

    更重要的是作为史论家,在中西融合的思潮中,他坚定地立足于传统基础,对外来的艺术做了有选择的自主的借鉴,对中国古典艺术作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有机而自然创造性现代转换,但这并非对传统图式彻底的反叛,而是立足于传统的内在本质性因素,坚持某些外在形式特征的大胆的修正。事实上我们的传统就是在不断的“预成图式与修正”的变革中发展前进的。傅抱石继承传统、学习外来艺术的“消化之后,为我所用”的不着痕迹的成功转化,为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杰出典范。

艺术的规则是天才的艺术家规定的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艺术的规则是天才的艺术家规定的。如果我们回顾20世纪的几位大师,就会发现,20世纪中国美术最高的价值标准的确立,确实由于是这几位大师的贡献,傅抱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是20世纪中国绘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不同于齐、黄,不同于潘天寿、张大千,因为他是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启发和冲击的。傅抱石给我们定出了新的传统规则:中国的传统艺术可以融合西方的因素,可以说这也是传统的,但不同于前面几位大师的传统规则。这对我们进一步发展传统、理解传统,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完全可以以更开放、更有包容性的态度来看待传统。

     傅抱石的绘画艺术的特色在于构图与笔墨两方面,二者协调得特别出色,不能强调其一,而淡化其他。二者的配合达到了三种特点,一个是丰实与疏淡的结合,二是饱满与空灵的结合,三是凝重与自由的结合。在这三方面,我觉得20世纪的画家无出其右。

3、傅抱石是学者型的画家
傅抱石是个了不起的美术史论家

   林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傅抱石是一位比较缺乏研究的大师。他是个非常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论的开创者之一。他第一部著作是中国人独立研究中国画史的著作之一。

    傅抱石对传统的整个系统的、深入的、立体的理解。首先是本质的传统观。我们有些人一说到传统就是文人画一套,但是,他知道文人画以外还有别的东西,他会抓本质。他指出传统绘画是对景造意,不是无景造象,也不是对景造形,造意而后自然写意,写意自然不取琢饰。把中国绘画这种“形似”的本质根源和要害抓住了,体现了傅抱石的聪明之处、过人之处。二是系统的传统观。中国画有民间画、文人画、远古的画,傅抱石出国后,视野更开阔了,运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来研究中国画,而“不应破碎地机械式地去断代,不应提纲式地罗列史实。”这导致了他以后绘画革命性的发展。三是变化与发展的传统观。中国画有不同时代的技法、材料、风格,解放前死守汉唐,那么青铜时代、彩陶时代等又该如何看待?四是开放的传统观,以史论家的眼光俯看中国绘画传统。他专门研究过秦汉以来中国的对外交流,中国传统绝非本民族的狭隘的传统,从远古以来,中国就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国外,接受了佛教美术与远及欧洲的艺术。傅抱石对传统的深入的立体的理解,才在绘画领域走出了旁人走不出的路子。

     傅抱石30年代回国后对中国画现状很不满意,他说,中国艺坛上的一切都与环境远远的隔离,好象生存在另外一个世界。这说明他在考虑现代性的问题,也是关注当代现实,为此他在局部的、形式的、风格的、技法的、材料的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他以对民族传统的深情的热爱来捍卫民族的传统,在今天也是值得学习的。他闭门造车十余年,一亮相就是个大家的形象,为人所震撼。其创作研究经历是个偶然,但有一个必然,这是20世纪本身的冲突,“其命唯新”的思潮,这是他创作的大背景。50年代,他说过违心的话,做过一些不情愿的事情,但他同时还在做自己的事,他恰恰成为这个矛盾的世纪的最典型的代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共 6 页,第  [1]  [2]  [3]  [4]  [5]  [6]  页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广告刊登合作伙伴免责声明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帮助HELP
版权所有 国家美术网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服务热线:15901158261
Copyright · 2005-2007 www.gjmsw.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28452号

友情链接
  • 老虎机上分器
  • 游戏机上分器
  • 老虎机
  • 老虎机破解器
  • 解码器
  • 汽车干扰器
  • 地磅遥控器
  • 老虎机遥控器
  • 老虎机定位器
  • 老虎机上分器
  • 老虎机遥控器
  • 老虎机遥控器
  • 老虎机定位器
  • 老虎机遥控器
  • 老虎机遥控器
  • 老虎机遥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