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常见的书画“相对克隆”造假,除了前面几回揭秘的“款识替换”、“内容删减”与“画面拼凑”以外,还有一种颇具迷惑性的“改变幅式”招术,它就是本文要解说的话题。我们知道,常规名家书画作品的幅面形式(简称“幅式”,有的人号其为“制式”)有立轴、手卷、册页码和扇面等等。它们的画面大小、形状都不一样,各具特点。它给收藏鉴定者带来的是当局作品最“表层”的直观印象,在鉴藏活动中带有特别意义。
“改变幅式”具体是指作伪者在做克隆时,故意将成品的幅式操作成与被仿母本的不一致状态,或者说是在施作伪成品笔墨、造型之前,先找一个与母本幅式有别的材质来作伪。如将立轴的作成手卷,册页的改为立轴,手卷的变作扇面等等,以此达到增强母本“隐蔽性”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改变幅式”造假有点像不法之徒在偷盗了某家东西后,再对作案现场做了精心伪装。
“改变幅式”与其他“相对克隆”式作伪的不同点有三。一是造假者在找克隆母本时多半会选取相对较多见的立轴幅式,然后改成其他非常规幅式;二是从母本到“子”本,以将大尺寸做成小尺寸伪作的居多;三是此种作伪由于幅式的变更,使得由母本到伪成品上的章法(俗称构图)必大变,故从正面的艺术创作原理上讲,造假者根本就无法将“画面组构”之漏洞填补得“尽善尽美”。
现举图一陆俨少立轴书法真迹与图二陆俨少扇面疑伪书法成品做范例,来具体说明“改变幅式”造假法之辨识要点。前者是我在15年前就观赏到的陆俨少书法亲笔,现由我一位好朋友收藏,此书法曾于1994年被编入西泠印社版的《陆俨少作品精粹》画册中。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有人以画册中的它为母本将其“相对克隆”出外观大同小异的好些件成品,并被送到各拍卖行去投拍。后者便系其中的“一员”。一经比照便可知,图二与图一虽说幅式与字的行款(即每一行字的长短与疏密编排)不同,但图二上每个字的结体与行笔征象又基本与图一的一个模样——这是明显违背书法书写规律的。
每位懂鉴定的人都知道:凡名家书写在不同幅式上的字,只要其大小与行款有异,那么二件作品上字与字的“牵丝映带”(笔划上下左右呼应的细节)状态是绝不可能极端近似的。也就是说,当二件署名为同一人,但幅式、行款都不同的书法作品,其单字结体与运笔细节就必定有“恙”。不但书法是这样的,名家们的画作从大道理上讲,当更甚于此。
因此,将“局部状态”与“总体结构”做全面、系统的观照与衡量,正是辨识“改变幅式”伪作的重点内容,鉴定唯此方“对症下药”。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要找到当局成品的母本,在有参照物“对证”的前提之下。若母本未谋面,哪怕是经验再丰富的鉴藏家有时也不见得一定就能立辨是非。由此可见,“改变幅式”造假法是何等的“阴险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