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区的急速扩充正是市场扩张的主旋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廊显然也是在经历着少有的顺风顺水的时期。
根据金钱资本、学术资本、运作资本三个主轴的完备程度和强弱程度,画廊业正在形成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完整区隔。在具体运营上则表现为运营策略化和策略风格化。
在中国加大文化输出的大趋势中,画廊业出于自身的递进、提升和优化拓展的逻辑,国际化成为了一种趋势。
自2003年以来,中国艺术市场经历了高速发展和高频度与高强度的历练。在这个过程中,画廊业也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并在2007年度经历着从“三年而立”到“四年不惑”的转变和探索。在速度和幅度的双引擎牵引下,这一年度的中国画廊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完备和递升的势头,其中比较大的趋势就是:规模化、完备化和国际化。正是在这三大趋势的扭合导引下,画廊业发展完成了一轮能量储备,并得以在此基础上递进延伸。
规模和速度是主旋律
与中国所有其他产业一样,画廊业也是在走一个先急速扩张和大幅度拉升,然后在高位做平缓调整的发展路数。这一年画廊业在数量、规模和中心覆盖面上均有了一个较大的增幅。
仅以北京为例,每周增加一家新画廊的速度绝无夸张的嫌疑,而因为市场的火爆,倒闭的画廊很少。所以画廊业基本上获得了一个很大的增量净值,完成了量的扩张。至于规模和速度,从艺术区的激增就可见一斑。北京这个市场中心除了原有艺术区在扩容之外,一年中至少新增加4个大型艺术区,而且每个艺术区都是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混合入驻,有的甚至一开始画廊的数量就要超过工作室的数量。
而在上海,原有的莫干山路50号的艺术园区不断地在作调整,另外随着五角场800号的开幕,又平添了一个高端艺术区;在南京、杭州、昆明、重庆、广州等地,画廊也是呈区块化发展,其中也不乏颇具实力者,如广州的维他命画廊等。据称,在向来低调的天津,也出现了一个类似798一样的艺术区,可见这样的一个模式如今正在被不断的复制中。
艺术区的急速扩充正是市场扩张的主旋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廊显然也是在经历着少有的顺风顺水的时期,大气候是这样,具体的运营当然还要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