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热还需冷思考
2002年3月,德国人约翰在徐悲鸿纪念馆文之杰中心花9万元买下画家徐悲鸿、袁江、陈少梅、马晋和刘奎龄的5幅画。后发现全部为赝品。他愤而要求退款,该中心答应调换,但经鉴定,换回的3幅画仍是仿制品。
2005年3月,珠海市博物馆举行的“国之瑰宝――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突然遭遇尴尬一幕:两位艺术家的后人在现场指认,参展的38幅作品全部为赝品。
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造假行为愈演愈烈。
针对赝品的层出不穷,一位鉴定界权威人士一语道破天机:“不是张大千留下的作品多,而是现在仿冒张大千书画的水准越来越高,足以令鉴定师看花眼。”
“今天文物与艺术品投资风险要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大,而且更加明显。”陈履生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物与艺术品造假的专业技术水平、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往往挑战专家的眼光,一般的投资者没有能力辨别那些连专家都弄不清楚或者是专家都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伴随着艺术品拍卖热,造假手法也令人眼花缭乱。如以假充真,假货标“真价”。齐白石的工笔草虫画向来身价不菲,一只“草虫”以数万元计,于是有的所谓的齐白石作品竟出现了七八只草虫漫天飞的情形。更令收藏者防不胜防的是,造假已从过去的个体作假发展成团体作假,并形成区域性分工,如上海仿陆俨少、程十发,广州仿高剑父、高奇峰,西安仿石鲁,香港仿林风眠,台湾仿张大千、黄君璧等。
一位艺术评论家认为,艺术品市场赝品盛行的原因,当然有社会整体信用缺失的原因,但从行业内部来讲,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艺术品档案不健全,艺术家创作档案不规范给不法艺术商以可乘之机。西方艺术品市场也是在二战后随着艺术档案的逐步健全而趋于健康的。这个问题将是伴随艺术品市场发展始终的一个症结,也是严重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接轨国际的绊脚石。
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主要依靠相关交易规则的健全完善,依靠市场参与者的规范经营。邵大箴说:“艺术品不可再生,但收藏永远是循环的,特别是现代意义的收藏,更是频繁换手,所以市场永远都会有事做。何况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交易总量还是经营种类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和发掘潜力。但是,艺术投资毕竟无法与股票、房地产等其他投资相比,我国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还将有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民间收藏或者民间艺术品投资,改变了中国文物保护的格局,增添了文物保护的力量。民间艺术品投资和收藏将文物保护与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直接联系起来,使文物保护不再只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少数专家的“天职”,而成为一种社会习尚,这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恢复和发展至今的最大效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谐有序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还需我们的冷静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