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综合处处长樊宝金主要从国际间文化交流对促进友好邦交的意义上谈起。他首先表达了对展览主办和承办单位为展览所付出的心血的感动,并真诚地感谢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这么多媒体朋友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他强调:“展览今天能推进到这一地步,正是社会各界综合协作的成果。然而,发扬这种友好协作的精神,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民间友好交流工作,恰恰正是对外友协工作的重点。”
作为中国最早的从事民间外交工作的对外友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在西欧和拉美国家掀起了强劲的中国热,展示着中国的文化实力。而在愈来愈讲求“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的今天,樊宝金认为“这种文化实力便表现为重塑基于我们自身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文化立场。”尽管各国的文化不同,甚至有些文化在相互接触时产生了碰撞和冲突,这就更需要国际间友好的沟通和交流,文化、艺术成为你我相识、相知、相融的最好的媒介,因此,樊宝金在会上感慨地说道:“对外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让对方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展示国家的实力,还希望在中国人将能享受到世界文明的多姿多彩之时,世界各国人民也将能分享中国文明的丰硕成果。”
最后他预祝展览成功举办,并说道:“展览将有接近20个国家的270多位艺术家参展……那么借助这个展览,我们该有多少思想和文化可以分享啊!……我们都可以获得思想的碰撞,产生前进的力量!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动力?”
接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组委会秘书长范伟民,站在此次展览倡导者和组织者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年鉴展览的由来和背景,并详细地说明了展览的组织情况以及展览期间的相关安排。
他说:“国际雕塑年鉴展的举办,既是我们之前工作的延续,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关于“工作的延续”,他解释道:“中国《雕塑》杂志社曾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联合,在2005年8月和2007年4月分别举行了“黄天厚土雕塑大展”与“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这两个展览展示了国内重要雕塑家当时的创作风貌及创作能力。尤其是‘和而不同’展览,是先按地区将全国分为七大区域,进行每个区域作品展示后,再从分展览中挑选出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进行展示,其涵盖之广,层层筛选之严格,也为我们今年举办国际雕塑年鉴展奠定了基础。”其次,中国《雕塑》杂志社除了编辑杂志之外,从2000年开始每两年出版一套《中国雕塑年鉴》,每一本年鉴都是对过去的两年内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梳理和归纳。在丰富的编辑成果和活动组织中,范伟民认为“伴随着雕塑艺术的极大丰富,我们觉得,仅仅是出版年鉴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搭建一个更好的交流展示的平台”。然而这也是一个挑战,他介绍说,此次展览从去年10月开始,组织筹备的时间仅用了半年。而且还要打造一个北京国际雕塑艺术区。
范伟民详细地介绍了参加展览的中外艺术家,“国内参展者囊括了各个年龄段的艺术家,分别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澳门和中国台湾。国外参展艺术家包括:作品入选北京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的部分艺术家、国外重要美术机构的领头人、国外知名艺术家等。”外国参展的共计19个国家,34人,近40件作品。“展示的作品分别为在材料和形式语言上有强烈的越界和重组特征的、观念性更强的艺术作品;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包括城市雕塑、城市家具设计、景观工程等,以展板喷绘形式展出;相比“越界结构”,对于本体语言的追求更为强烈且蕴含古典气质又不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多种材料的当代化的手工艺及艺术设计作品;2007和2008年之间参加省级以上艺术展览获奖的作品。”最后,他介绍了展览期间的“雕塑艺术创意产业研讨会”“展览开幕式暨北京国际雕塑艺术区揭牌仪式”“展览四大专题座谈会”。
朝阳区旅游局副局长马英晖的发言主要强调了“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对推动北京雕塑艺术区和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他说:“北京正在大力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以为,有旅游的地方肯定就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去年北京奥运会圆满举办,虽然它给我们的表面印象是一个体育赛事,但是奥运会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作用是‘促销’了中国,‘营销’了北京,所以今年朝阳区旅游局所定的旅游思路就是以活动带宣传、促营销、引投资”。
因此他认为:“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将倡导社会各种组织力量按照国际现代时尚标准引进大量的文化、商务、体育的主题活动。因为只有活动来了,人流也就来了,旅游产业链条自然就链接起来了。这次展览的主办方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中国《雕塑》杂志社能够选择在朝阳区重点的旅游企业蟹岛,举办这样一次高水平的和高水准的文化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后他预祝“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雕塑大展选择在北京蟹岛来举办,北京国际雕塑艺术区将在蟹岛成立,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事情。北京蟹岛集团董事长傅秀平的发言,为大家阐释了展览在蟹岛举行的意义,以及蟹岛在文化方面发展的意向与计划。
傅秀平说:“此次展览在蟹岛举行,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升级产业经营模式的重要契机!因为支撑在这个展览背后的,是一个北京国际雕塑艺术区的长远建设规划,是蟹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决心和方向。”北京蟹岛集团经过了10年励精图治,现今已建设成为占地为3180亩的北京环保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北京地区大型的都市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要在兄弟园区中做出自己的“惟一性”,傅秀平认为“企业文化创意产业正是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捕捉无限商机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也是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正是看重着文化和艺术巨大的推动力量和融合力量,作为文化艺术品牌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中国《雕塑》杂志社和作为企业的北京蟹岛集团,两者才走到一起,共同努力地打造着一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因而傅秀平说道:“在北京市、区、乡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帮助下,我们正与国内雕塑界重要机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中国《雕塑》杂志社合作,全力打造北京第一个瞄准国际水准的,以雕塑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北京国际雕塑艺术区。”
他进一步向大家说明了蟹岛在文化方面发展的意向与计划:“北京国际雕塑艺术区的经营将走出常规创意产业园区经营的传统模式,而进行整体规划经营和管理,将其打造为国际雕塑艺术会展中心、实用艺术展销流通中心、艺术普及教育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并以此形成以雕塑为主体的产业链。”
最后,组委会副秘书长朱炳仁的一番发言也赢得了在座观众的一片掌声。朱炳仁主要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展览的本质。
他说“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是一个“国际性”的展览。因为“此次展览在中国文化部与中国人民友协的关注与支持下,将打造成一个新的品牌,年鉴展是一个总结性的年度展,他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品牌,这次是首届的年鉴展,以后还会有第二届,第三届。”
“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也是一个具有自身“品牌性”的展览。这是展览也是国际性的在全国几个城市进行巡展的一次展览,如在五月份杭州展,还准备和其它的城市商议巡展,这对扩大雕塑艺术的文化视野和发展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说“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还是一个独具“创造性”的展览,“这次国际雕塑年鉴展有可能向国外进行推广,把我们的展览走向国际,这次展览值得特别的关注的是一些新的面孔和一些新的表现手法,这是在这二年中出现的,是值得关注的新成就。”
发布会于下午4点圆满结束,与会媒体、单位将带着这一重大文化信息及时地向社会传达着——“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所发出的文化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