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活动信息: 全国美术考级   培训基地公告(四)   星耀中华--爱心书画家正在创作之   严正声明   第九届国际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名  
  当前位置:国家美术网 >> 新闻中心 >> 新视角 >> 正文
当代书法人格精神的重建--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特邀论文
更新时间:2008年12月29日    来源:国家美术网


     当代书法整体观来缺少的是“书卷气”,也就是时下所言的“学术性”。当然,两者之间有其殊异,但所追寻的人文情怀是一致的。书卷气是由人品、胸次、学识、游历、士气多方因素构成,是人在社会存在中人生历练的整合;它由儒家入世精神的理想的人生观,道家出世思想的清静无为观,及佛门禅宗觉悟的净虚超脱观,这些相互融和相互对立的思想,必然会形成一种人生观在作品中折射,并不经意地在作品中凸显出来。在我们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中特别强调书画艺术的“书卷气”,这“气”其实就是一种人格精神的突显,并说明它是在后天的学习所得。书法的至高境界要靠深厚之内蕴,宋人黄庭坚论书有曰:“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现在的书法从业者,大多数都不读书、不做学问,只是在点划之间演绎变化,甚至以扭曲之笔在追崇时尚的病态书体,以丑为美。其实,这是一种心态之病,到不是治学之本,于书法创新于事无补,这也正是人们所言的“时代病”。有的甚至把“洋”文符号的笔意加进“创新”中来,言其为书法创作的创新性……

    近来看一媒体报道,有两个年轻人在闲话比谁用的洋货多,一曰他有日本货、美国货,一曰他有韩国货、德国货……这是否有点民族心理的缺失和民族自信心的缺失?我认为,我们的时代需要重塑民族自信心,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人人格精神蕴涵的重建,也即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民族文化的重建和民族文化的超越的问题,书法艺术创作在当代也面临着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著名文化史学家余英时先生曾撰文说:“基于我们今天对文化的认识,中国文化重建的问题事实上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的要求之下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18于书法而言,传统的书法美学观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我们如何梳理,如何厘定,如何从农业文明的审美观念中转化到现代大工业文明的社会审美中来的问题。因工业社会时速的飞快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有其时尚性的需要和倾向,这必然给人的审美带来以“时尚”的视角来审视“时尚”的事物,当代的书法创作正与这一“视角”遭遇。以此来做为审美原则,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据我所了解更多的都是不自觉的审视。持这一视角的人,数量还是挺大的。当一门传统艺术其审美理念的传统原则受到挑战时,其结果必然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哲学家克拉孔曾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它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悲剧。”19特别是近年来有人提出“书法的世界化”;一是书法向全世界推广,二是书法创作中引入外国的字形符号的创作。我认为,这些都是很荒谬和滑稽的事。科技无国界,艺术文化是民族性的。中华文化书法艺术虽然永远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但我们通观一部中国书法发展史,你就会明确地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以尽弃前代的书法发展传统而重新开始建立一个新的书法体系。我们可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小篆、隶书、魏碑、唐楷、行草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几千年来的书法发展有其内联性与关联性,谁也不可能割裂它的内在关系。

     当代书法价值观的重建,应建立在人格蕴涵基础上。以社会主流观而言,我们的艺术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价值观。正因为对人的充分的肯定,儒、道精神在相反相同中,异趣同归,都交结在这一点上,对人格精神美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论语·子路》有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国书法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都是以“内省”的形式发展的,“内省”的形式是以“内美”的追寻为基石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勤礼碑”,都是书法艺术“内美”的典型之作,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兴此不衰,就在于它“内省”的精神影响着来者。“内省”是一种人格的力量在支撑着道德体系,它是书家以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人格的教化作用的(即儒家主张的“先养后教”观),在教化作用下达到“个我”与社会的谐和。如果放大到整体的社会和众体的人,儒家在政治方面的这一教化,“何以成为儒家在政治上永恒的乡愁”?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代表作品,被流传与认可的一个关键所在,就在于“个我”与社会的存在中其精神层面与历史是和谐的、是统一的,它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因此,从晋人“二王”书风的范本检视,书家个体欲望在社会存在中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同时也不失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这种人格精神在书法艺术中的建立,是书家修为“内省”自觉的实现。美学家敏泽先生曾说:“强调‘内省’,不仅成为后世道德体系的基石,而且,对于中华民族心理、文化内向性格的形成,都发生了重大而长远的影响。”20

      前几年,有一位有影响的书家字越写越“纵横”,有螃蟹的姿态,有人把它称为“扁体”,据说他的作品市场挺牛的,随着腰缠的膨胀字越写越向两边膨大,似乎像个田野郎横在道中与人比胳膊膀子粗细似的,我曾撰文批评过这一现象。现在想来这不是书法界一两个人的个人行为,它是一个时代的俗文化现象,这一弊病的深刻根源就是对中国哲学中审美精神的无知所至的;我们的哲学精神追求的是“内向”的博大精深,追求的是浩阔幽深的“内敛”的灵府精神,是一种“温柔敦厚”的经过儒家诗教后形成的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精神,如《礼记·经解篇》所言:“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数千年来的正统思想中,“温柔敦厚”性格是儒家的一种最高的人格境界。修为好的书家能将深层的文化修养与人格修养相互结合,在创作中能做到“发而皆中节”,而不是一时喜怒哀乐之下剑走偏门,元代理学家郝经认为,当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常和而不悖”,人格精神得以升华,心中平静如止水,澄澈如明镜。它的本质就是“中和之美”的审美精神在书法艺术审美中不期然而然的高度的统一,这也是一以贯之的书法审美的千年原则。“任何一个创作者,由于受到气质和地域的限制,总是滑向一面,或左或右而有所偏胜,或偏于沉着屈郁,或偏于奇拔豪达。21失之偏颇皆会偏废“中和之美”的精神。在浮躁的世风下,切记,“先讲形质,后追性情”,不可一任性心,横书纵书,这样才能做到,“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细究根源,造成当代书法宗派林立的现象,各种书体泛滥,一是学术思想贫困,二是近百年来我国没有一个持续不断的文化建设的运动(从辛亥革命计)。中国传统中的基本价值观念与当代改革思潮下的书法审美的价值观如何统一?如何协调?这是当代书法人格蕴涵重建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是与西方“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是大相径庭的,近三十看来我们在书法实践中很多的失败,为我们的人格重建工作做出了重要的启发,余英时先生认为:“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术思想的深厚基础之上,这是需要坚韧的精神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的”。22很多人都在感叹,为什么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经济飞速发展,国泰民安的社会,怎么没有大书家出现?林散之之后又会是谁呢?三十年来我们在做着“临渊羡鱼”的美好之梦,而少有人去做“退而结网”的具体工作。

    当代书法人格蕴涵的重建,我认为,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进行:

    一是,书法精神的重建,不能简单的依赖政治力量,主要靠民间独立思考的独立的人格精神去生发,当然它不是绝对地拒绝政府的参与行动。我们知道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运动都由民间发起,孔子游学、六朝玄学、宋明理学。“学术和文化只有在民间才能永远不失其自由活泼的生机,并且也唯有如此,学术和文化才确能显出其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再是政治的附庸。但是这并不表示学术与文化必然是和政府处在对立的地位,或与政府不发生任何关系。”23。

    二是,书法精神的重建,它是传统的大文化精神与当下工业社会中经济价值,在新文化重建中其价值的转变,怎样更合于当下的社会情境又不泯灭传统价值观念中的精华。历史上优秀的书学思想,它为我们今天的创新起到了文化积淀的重要作用。没有传统的书法创作,是肤浅粗疏的潮流浪花。浪花有时很美,但它只是瞬间的一现,既不是经典,也不会经久存在。书法创作没有传统便没有书法历史的进步可言,因为,书法创作的文化它是与历史之间有着连续性的,文化与历史发展是一体的。  

    三是,书法精神的重建,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当代书法的重建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旧书法的翻板与复兴,也不是西方艺术思想引入书法创作的实践中来的简单的尝试。有学者认为:“自清末以来,中国思想界就一直处在一种不健康的急迫心理的压力之下。”其实,东西方因文化差异、宗教精神殊同,在艺术的审美上必然形成两种理念观。当代书法精神的重建将来必有自己审美思想的自成体系。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寂寞的工作,现在外面的书坛太精彩,名与利时刻都在向我们的书家们微笑着。行文至此,我想起余英时先生告诫学人的话:“献身于学术思想的人永远是甘于寂寞的工作者,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走进图书馆或实验室中去默默地努力”。24中国当代书法人格精神的重建,是要靠那些“退”下来的人们来完成的。 (文/石延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注:1、2、《美学三书》 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版  140页
    3、14、15、21、《审美语境篇》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 258、363、
    390、418页
    4、《书法传统与现代论纲》 西中文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4年2月版 145页
    5、6、9、16、17、《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 袁济喜 中华书局 2002年12月版 
    55、56页
    7、11、12、《中国书法批评史》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年2月版 164、163、
    164页
    8、《审美价值的本质》 列·斯托洛维奇
    10、《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金开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10页
    13、《书法复兴的寻绎》 周俊杰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4年2月版  422页
    18、《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余英时 三联书店  2004年8月版  429页
19、22、23、24、《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版  228、230、231、237页
20、《中国美学思想史》 敏泽 齐鲁书社 1989年8月版 136页

上一页
本文共 3 页,第  [1]  [2]  [3]  页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广告刊登合作伙伴免责声明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帮助HELP
版权所有 国家美术网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服务热线:15901158261
Copyright · 2005-2007 www.gjmsw.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28452号

友情链接
  • 老虎机上分器
  • 游戏机上分器
  • 老虎机
  • 老虎机破解器
  • 解码器
  • 汽车干扰器
  • 地磅遥控器
  • 老虎机遥控器
  • 老虎机定位器
  • 老虎机上分器
  • 老虎机遥控器
  • 老虎机遥控器
  • 老虎机定位器
  • 老虎机遥控器
  • 老虎机遥控器
  • 老虎机遥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