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首先祝贺你成为“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获奖作者。“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一项重要艺术活动,它的征稿模式、展事组成与以往都发生重大变化,它传达了一种重要精神,即在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时代,书法活动作为当代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容量越来越大,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明晰。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李啸:我认为这个展览打破了当下常规展览广泛征稿的海选模式,采取了定向征稿的方式。参展作者是由组委会按照严格标准精心研究提出的80人,这80位作者都是在全国书法展、兰亭展或者单项书体展上获奖两次以上,近年来创作活跃,年龄在55岁以下的中青年书法家,再在80人中评选出获奖作者10人。 作为10名获奖作者之一,我感觉这样的征稿模式传递出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就是主办者,抽象地说是这个时代,对于当代书法的优秀创作者提出了非常严正的要求,宏观的艺术前进被落实到具体的优秀个体,而这种前进并不局限于单纯意义上的书法创作。丰富性是本次大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除了作为主展的《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提名展》以外,还有邀请了中国书法界的大家、名家参展的《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名家展》,邀请了在社会各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较高书法艺术造诣的名流参展的《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名流展》。这样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这么说,基本体现了中国当代书法的生存现状。更通过“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书法,体现了当代文化阶层的精神现状,因而这个艺术活动非常丰厚,具备一种概括的雄心。
朱同:“林散之奖”这个奖项是以“当代草圣”,“金陵四老”之一林散之先生命名的,分量很重。林散之先生绝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家,他也是学养深厚的诗人,他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对于文化、艺术的自觉担当是他一切创作的基础和背景。你认为这个奖项对参展者、获奖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李啸:今天“林散之奖”的参展者、获奖者,所应该努力构建的,我认为也应该并不是单纯的书法创作,而是从属于自我,响应时代的文化体系。“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作为常设性的艺术活动,它所具备的长期性,规范性决定了关注的持久性。它带给当代中青年优秀创作者的,既是机会,更是压力和方向。它是对当代优秀中青年创作状态乃至从中反映出的文化体系的定期检阅。
林散之先生和胡小石、高二适、萧娴等老先生一起,创造了体现自我,引领时代的金陵书风。这是业已被历史证明的成功之路。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相互学习与交流是金陵书风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在那样的历史时代,这是一种自发状态。而“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可以说是组织者本着提高、发展、前进的精神为当代优秀创作者提供了自觉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参与其中,相互学习,共同创造,这样的机会弥足珍贵。
作为具体参与的个人,我在获奖之后,喜悦之外,信心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并存:我们希冀自己创造出与这个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可以体现时代精神的丰厚作品,希冀这样一个群体在不断的推进中终于可以拥有和以林散之先生为代表的那样一个群体同样的光荣。“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为如此梦想的实现创造了近乎完美的环境条件,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无权利沾沾自喜,满怀灼热情怀,奋勇前行当是我们惟一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