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别说欣赏了,打击啊,骂啊。外国人要比我们中国的老糊涂懂得多,他们懂中国画,毕加索懂齐白石!
陈家泠:我记得在七十年代,香港万玉堂当时很多人很欣赏您的画,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当时他们已经达到这个程度。因此这其实是个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要过15年20年后,到现在,欣赏的人就多了。这说明时代在前进,老百姓的审美层次也在提高、在发展、在变化……
吴冠中:在目前的创作中要创新就不能避开这个问题:如何看待传统?一味摹古是不是好?古代的东西留传至今当然好,但是都过去了,早期临摹是有助于学习,但是一直拘泥于临摹就不对了,创造性在哪里?属于你自己个性的东西在哪里?所以传统要看你怎么学,学得不好反而害人。现在有种风气就是回到传统,而反复强调古代传统。爷爷的东西是好,不能老靠着爷爷的东西过日子,儿子不必像老子。要学习没错,但是老学老学没有创新,时间长了就成了抄袭,等于近亲结婚的产物,抄袭到后来就自我抄袭,悲哀啊,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一定要懂得要跳出来,这就是新陈代谢,老的终究会衰老灭亡,明白科学的发展是重要的。由于我们的科学落后,艺术上也落后。有这种观点:抢救民间文物比创新更加重要。我觉得这个提法本身很荒谬,国家民族的强盛都依靠创新,不创新,日子怎么过?对于传统的老东西整理是应该的,更重要的是创造。
陈家泠:这就是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
吴冠中:对,笔墨等于零。东西好了,笔墨就算成功了。我喜欢京剧,喜欢周信芳。你看周信芳倒嗓了以后,以更大的努力,更加集中精力开拓前进,面目一新,形成了麒派。这就是不择手段!
陈家泠:换句话说,只要东西好,结果就好。
吴冠中:是的,所以一定要培养个性。那个美国汉学家、艺术评论家高居翰,悟性很高也很爱好中国文化,一次他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着那些高高挂起的油画真是非常亮堂,看的人很多;而看到中国的那部分后发现颜色又灰又暗,看的人也很少,他心里很难过,他是替中国难过。所以中国画必须要改革,我们封闭的时间太久了,五千年是光荣的,五千年也是倒霉的,五千年老了,太老了!需要靠智慧的创造,一切方法手段都要拿来表现新东西、新精神.
陈家泠:所以说叫推陈出新。这方面是需要有人带头呼吁、启发、影响和引领的。回忆当年,那时候都讲中国画是老一套,有人居然站出来讲中国画不科学。但潘天寿先生始终认为一个国家没有传统就等于没有文化,没有传承的国家是得不到尊重的,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一定要继承和光大,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受着他思想的鼓舞,当时我们都以民族自豪感来努力学习中国画。在泊来文化的轰炸下渐渐丧失传统精神的文化危机下,是潘先生挺身而出呼吁启发,他是那时候真正的中流砥柱!相反,您刚才所说的老在传统里不发展不创造,睡在五千年文明的摇篮里,过分沉溺于文化古国的历史中而停滞不前也可能导致灭亡。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时间段里,您起来影响和引领了一代人,不断致力于推进文艺的上创新,在光大中华文化方面您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吴冠中: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确是落后了,不是说过去不好,是这条路再这样走下去是走不通的。
陈家泠:过去是好的,传统也是好的,但是那是前人的好……
吴冠中:新感情要用新的表达方法。古人的笔墨方法是用来寄托他们的情感和愿望的,不是表达我们的感情和审美的。每人性格不一样,感情也不同。每个人都要发明创造。
陈家泠:其实这是个理念问题,一种是都去临摹而无人创新创造,另一种就是您说的是每个人去发现去挖掘。如果每个人都去发明创造,时代不就推进了吗?发展就快了。抱残守缺的结果只能是停滞不前。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创新的时代了。
吴冠中:是相同的,是有共性的,时代共性。
陈家泠:对,如果思路不打开,永远就是原地踏步。原先我们走路靠步行,然后发明了自行车,轻松方便还节约时间,后来又有了汽车,火车,地铁,飞机,你不要坐吗?你认为这个不是传统?这么说起来走路最传统了。其实不是传统不传统的问题,最终效果是起决定作用的,只要达到效果传统或者不传统都是可行的。
其实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传统的意义,换句话说,传统本身就是创新。就中国画的构成来说,你看那真山真水不是这样的,因此传统本身就是创造,是前人日积月累的创新。比如中国传统讲的是“气”,其实就是生命状态。“气”一流通,空气就新鲜了,人就健康了。所有道理都是相通的,传统里面就是讲得这一套。有些人虽然讲传统,但是对它不甚了解。
吴冠中:根本不了解。其实能够注意到这些的人很少,就像能够让我注意的画也很少。很多展览,拍卖,请我去看画,真是一张都看不中。回头来看你创作中的衔接、创新都是很用心的,真正用心在画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
陈家泠:刚刚你说的为了达到境界达到你需要的美,可以不择手段。我也是这个观点,为了达到心里的这个目的,任何手法都能用。文学上是如此,艺术上是亦是如此。
吴冠中:预祝你的画展成功!画得好的人,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