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旧货市场没几个卖油画的,大多数都是卖国画、书法的。这里的国画、书法也多是临摹的,临摹对象主要是范曾的人物,王成喜的梅花,赵朴初、启功、刘炳森、苏适的字,应该说临摹得很到家。而且还有几个没什么名气的画家在此卖画,和那些已经成名的当代书画大师们相比,这些没成名画家的画作都十分便宜,不过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几十到几百元的画作,远比那些当代艺术划算。
潘家园这里的画大多都是当代中国民间书画的产物,迎合老百姓口味的一般作品,名气大的画家也不会到这里来卖画。老百姓买不起名家的真迹,可以买仿作及摹本,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做买好画的梦,他们只是用中国传统书画装点自己的生活。

吴冠中作品
10%国画被外国人购买
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和北京古玩城书画艺术世界市场有限公司与潘家园旧货市场也就相隔100多米,这三个收藏市场里除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真迹外,还有不少当代名家的画室和专业的书画销售机构。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真迹自不必说,近现代大家的书画作品比比皆是,而且经常能碰见书画名家在店铺里面当场作画。这里的书画作品价钱几千的有,几百万的也有。来这里购画的人有一部分是外国人,来这的外国人又分三类,一是驻华使节的家属;二是旅游团带来的外国游客;三是专做中国古董生意的外国商人。但是外国人购买者的比例并不大,大概也就只有10%左右。虽然中国当代的书画作品富有中国传统风格,这些国画有欧洲油画、版画所没有的浑然天成,没有油画的亮丽,却不失淡雅风情,少了版画的铁骨铮铮,却柔美清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写意风景,随意中带着“意到笔不到”的味道。但是对外国人来说,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吸引力远不及瓷器、铜器等物件。高端的当代书画作品他们不懂也就不会花钱去买,低端的买来也只是拿着当做玩物,送人不够档次,带回国也没地方去挂,所以不如不买。还有一部分是收藏家,这些藏家对古代的珍品有心为之,但是缺乏经济实力。店里的这些画作自然比古代珍品便宜不少,而且具有很大的升值潜力,虽然当下是油画当道,但中国书画在中国国内市场始终吃得开。购画的人中,数量最多的是送礼,给亲戚朋友祝寿或托人办事,书画作为礼品,比起吃的用的来,确实要有格调得多。
国外市场认可当代彩墨中国画
据旅居美国多年、曾任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的画家赵准旺介绍,以他在美国居住十几年的经验发现,国外的人对中国的传统绘画了解得非常少,因为很早的宣传和书籍的介绍,他们对宋元绘画了解比当今的书画作品更多,也还比较认同。外国人脑中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那些才是真正的中国画,这当然是一个误区了。他观察到美国人对当代彩墨作品、特别是色彩比较重的中国画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他们有买画的欲望,赵准旺就在美国卖出很多类似的作品。
他表示,当代彩墨中国画在国外是有市场的,但需要去磨合,符合本地区的需求。如法国人和美国人审美要求就不同,就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变化。美国人通常将绘画艺术品列为几档,油画是他们眼中最正宗的艺术类别了;而中国画那边就被叫做水墨,在美国人的观念里类似于水彩,所以总是跟水彩画摆在一起。像刘小光的画是摆在油画区域里,属于装饰的重彩画,根本也不洇,画面很厚重,又做很多装饰线,丝网印刷的线都是有厚度的,被人认为可能是东方的一种新的流派,就应该归为油画范畴里的。
文化隔阂挡住90%国画作品出国
赵准旺说:“我刚到美国时,把自己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带过去,美国人说,您的画很好,但是不适合我的画廊。”因为中国画不是一种画种,彩墨画、水墨画的概念还可以,而中国画的概念太笼统了。“我们叫惯的‘中国画’的名称在国外却不被接受,你要跟老外讲,我是国际性的彩墨画,用宣纸、毛笔、墨来做主要工具绘制的他就能接受。但说实话,能够打通那个市场卖中国画的人不是很多。中国画家想借此谋生不那么容易。”去创造一种彩墨或水墨风格适应国外市场是一个艰苦过程,现在随便翻一本国内名家的作品能有90%到国外是没有市场的,不是画得不好,而是由于文化的隔阂。所以要想走出去,作品就要具备国际性。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当下创作的国画作品则比较少见。这个现象其实说明,国画不仅在创作上和整个时代脱节,其市场和当代艺术也完全是两个陌生的系统。推动国画创作的变革,随即就能整合国画艺术市场,并进一步将中国的现代国画推向国际艺术市场。可以想象,当出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国画不再全然是山水、墨竹、花鸟,而是有相当部分观念作品的时候,对天价油画望而生畏的国际买家该何等欣喜。
彩墨中国画国内没市场
用中国的画法融合西方的理念,作品带有东方的因素,是有市场的。用中国笔墨的东西加入西方色彩和理念,把传统书画变形,即中国概念上加入西方理念,形成带有东方风格的作品,打入西方市场,这是一种成功。但中国13亿的人口决定中国书画消费市场庞大,所有画家的作品实际都能自产自销,还是能消化掉的。但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应该有国际性。如果国画也像油画这么开放,利用宣纸、水墨推当代的概念,那么外国人理解起来并不是很难。海外寻求艺术的创新,符合艺术的规律。吴冠中的作品就能做到雅俗共赏,他可以用中国传统点、线、面的概念画巴黎、日本,创造出新的概念,油画、中国画糅合得很好,可谓是中西合璧的双枪画家。
对他个人来说,下半年的展览他也要展出加入当代的、抽象的概念的作品,这是个势在必行的趋势了。这种新型绘画原本不被国内认同,现在人们在逐渐接受,但又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比如拍卖行、展览会也好,推崇当代水墨艺术的还没有。
嫁接的中国画可以开辟国际市场
朱军山表示,中国传统书画虽然不像油画那样受外国人青睐,但是画家只要能够从艺术上引起与观赏者的共鸣,就能够让中国传统书画名扬海外。“我的画是嫁接了的中国画,是一种无国界的艺术,东洋人西洋人都喜欢”。据朱军山介绍,1981年他游历日本京都西郊有“京都第一名胜”美名的岚山时,画了一幅《雨中岚山》。岚山以雾气缭绕著称,但是却很少有艺术家去记录雨中岚山的景色,于是有一位日本的贵族妇女看到他的这幅作品后喜出望外,执意要买,朱军山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就把这幅《雨中岚山》卖给了她。这位日本妇女拿到画后表示,她经常去岚山游玩,但是从没看到过画中所体现的岚山景色,那种雨中岚山的美好感觉,正是她心中所向往的岚山,她心中对于岚山的渴望,通过这幅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她一定要收藏这幅作品。
朱军山还介绍,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热那亚和威尼斯,他都碰到过这种情况:他在一个广场或路边画教堂,画完了之后旁边马上就有人提出购买。应该说,在意大利并不缺少画家,但众多的意大利画家恐怕很少用水彩画教堂,艺术新鲜感和艺术共鸣使得朱军山的画在国外也很“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