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教”成就了中国禅学山水画
作者:  文章来源:国家美术网 本文作者:姜进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1-9-23 12:49:5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

     有了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之诞生,中国山水画已是文人画家禅学文化生活之开始,余以为自隋唐之始与道、佛二教相并立之第三群体,“高士禅学流派文人画教”登上历史之舞台。广义而言禅为静心、修心、静思悟道;与文人作画之前宁神静气意在笔先,胸中有画,笔走神韵,落黑见境襟是有谋有合之。

     养心安生,悟道前行,是生命之最基本,亦是最高之修为,然华夏山水画能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专科是和借物写心,借景修心,静悟道法,绘其心中乾坤之法则合谋而成之。中唐时期佛教之禅宗独盛,文人士大夫们皆受其超然洒脱之陶养,出世思想多有其发,然时代造就艺术家,艺术作品乃时代之痕迹,烙印,随想;故此间山水画一变金碧辉煌而为水墨清淡,王维之泼墨山水遂应其道而生之,此为中国文人画之滥觞。其《山水决》中开言即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也”。杜甫题刘单所画山水障谓“元气淋漓障犹湿”。张躁“不贵五彩,旷古绝今”之画法,王洽之“泼墨山水”,可见山水画水墨技法在唐代便有文人画家以笔修心,以墨悟道之写照。其作品乃是心性与自然相结合之产物。在南北朝时佛教佛学涅磐师,皆以“佛性”为修行之理论重点,从而引发了十一种观点。一、以众生为正因佛性;二以六法为佛性;三以心为佛性;四以冥传不朽为佛性;五以壁苦求乐为佛性;六以真神为佛性;七以阿赖耶识自性清心为佛性;八以当果为佛性;九以得佛之理为佛性;十以真如为佛性;十一以义空为佛性。以上诸师分云观点不一,亦言明,观点乃静心悟道之修为所派生之理论,即为人之道也。然不同之观点亦生之有别之行为结果;由此可言禅自由心,天人合一此为文人画家之修为也。吴道子以线直抒胸意,谓之心,荆浩韵墨谓之道,董源、巨然、皴法谓之性,黄公望所造之意境谓之情,如此心道、性情、亦是自唐至元之文人山水画之风貌。

     余之浅见华夏之圣人炎帝、黄帝、老子,与公元前565年出生在尼泊尔境内迦吡罗卫之释迦牟尼,皆为人类历史之禅学高士“心道”兼修之悟学圣人。因心向修为所致,观为有别,此等渊源渗透在不同时代人类血脉及心灵深处,至今犹存,直至未来永远存在。自唐以来禅学更是文人高士自行悟道修行之途径,文人画借物写心,怡悦情性,抒己之心源也。五代及北宋初年是中国人文山水画第一个高峰时期,且涌现之画家则同为山水画一科,这些作品内容远离政事、远离社稷,所表达之皆为人之心灵情感,及画作之本体,人与自然相融画作不求为实以心性传达为上也。

    元代之政界变动,导致士人逃遁山林,追禅悟道,促成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二个高峰期,画家抒情写意,面对自然悠游于笔墨韵律之间,找到了禅学文人画最合适的表达手段。清邹之麟形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写道“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而后明清两代大家辈出,他们在前贤之“山峰”上,坐禅悟道,董其昌取佛教顿渐之义,为山水画之则论。清代四僧更是以山水修为人生之心道大师,空勾少皴山水空灵,平稳静谧,言渐江之孤寂。苍浑老辣,古拙之山水,道石溪浓重沉着。奇巧造图,姿意纵横之用笔,叙八大忧愤不满世事,苍劲清雅,境奇峻墨浑然此为石涛也。

    山水由唐开天然,至清已是丰羽鹰,炎黄禅心何为致,清初而后方期鸣。

    禅入山水,山水有道,而今道山水之禅学人文精神之“三教”人士远矣……

                  姜进      2011年8月12日 于京华炎地草堂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