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青绿山水画及其发展前景
作者:杨俊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1-12-7 15:57:1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圆缘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而当时的山水画都是着色青绿山水画,因而青绿山水画可谓山水画之祖,古称绘画为“丹青”。魏晋以前的人物画都重视用色,多着石青石绿矿物质重彩,因此当时作为人物画配景的着色山水画称为青绿山水。至今着石青石绿及重彩的山水画,均称青绿山水画。
    青绿山水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直到隋唐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画科。渐渐在社会上取得与人物画并列的地位,这一时期创立了山水画的独立模式,发展了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观点的提出,对山水画的意境、构图、山石、云水、树木和点景人物、舟车、建筑等表现技法程式,着色方法都成龙配套的加深了研究。从唐代到宋代青绿山水画步入了成熟期,由于帝王爱好,曾受到重视 。以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成为唐代早期画坛 优势,五代水墨山水兴起,创宗立派,青绿山水渐被人漠视。至北宋哲宗提倡复古,山水画上追初唐二李,于是青绿山水遂得以复兴,并促使青绿山水画艺术发展到兴盛时期,取得了杰出成就。到了南宋时期,由于画家思想起了较大变化,山水画家从对大自然真山真水的赞美转向籍山水为题,强化笔墨,以方硬刚劲的笔意和造型,宣泄主观对半壁江山的伤感与激愤情绪。禅宗画家则以追求笔墨淋漓、痛快、朦胧和以放纵的草草墨戏为尚,这一时期的画家对青绿山水已格格不入了。元代由于社会的变革,
    山水画家无意独创,为适于自己的心态。一反南宋的刚劲方硬 画风,复古上追懂巨,转趋柔弱,把水墨山水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提倡复古的赵孟頫和钱选等人也偶做青绿山水。明代初期,画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前人,青绿山水已偃旗息鼓,无人问津。明代中叶,吴门画派兴起,卖画成风,画家多忙与制作商品,无心外师造化,青绿山水画这一时期有所复兴。沈周、文徵明及其子文嘉善作青绿山水,清雅明丽。仇英为青绿高手,浓丽壮茂,独树一帜。继吴门画派之后,董其昌为晚明画派领袖,以禅宗观点把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北宗则以工整重彩的青绿山水为主,南宗则以渲淡水墨山水为主,从而尚南贬北,重墨贬色的偏见流行,称南宗为士气,贬北宗为作家气,影响后代画坛,加深对重彩的漠视。尽管如此,董本人言不由衷还是偶做青绿山水画。蓝瑛在仿古青绿山水上自呈新意。清代影响较大的是仿古派画家四王,他们适于清王朝贵族审美要求摹古仿古,供奉内廷,无多创造,他们也偶作青绿山水,尤以王鉴王翚善作青绿设色山水,另有袁江袁耀二人自创一格,为清代界画一体和青绿山水做出成就。
   纵观历史,自唐代至清代青绿重彩山水在北宋为高峰期,元明清承袭唐宋余波而已,这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有关,山水画家日益失去唐宋画家审美激情和创新精神,一味追求柔弱、萧散、清淡、虚静精神 世界,失去了投身造化嘘吸磅礴大气的优良传统,不少山水画家只向 古人作品中讨生活,致元气不足,作品虚假,拼凑成习,显得苍白无力。清末国势衰微,外患频仍,爱国志士奋起,加之西方文化教育的传入,才使部分画家从陈旧的没落世界觉醒,开始做新的探索和尝试,遂之山水画家崛起,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刘海粟等各有自己的追求和创造,其中张大千和刘海粟等对青绿山水甚为钟爱,为青绿重彩山水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建国后青绿山水得到飞速发展,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涌现出一大批山水画家,其中不乏青绿山水画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大幅度提高,时代在飞速发展,欣欣向荣的社会,五彩缤纷的生活,为青绿重彩山水提供了时代的呼应,找到了一个彰显自身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提供了一个复兴和发展的契机。近年来工笔重彩山水画,在工笔画学会的倡导下,从观念到造型,从材料到表现技法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正在实现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艺术发展需要广泛的吸收,在把握住传统的重彩青绿山水精神的基点上,只有纵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横览当今世界绘画的色彩,在比较中建立起自我完善的色彩观,才能使中国传统青绿山水保持深厚的民族精神,在不失意境和神韵的同时更加丰富更具现代性,重彩青绿山水这一古老的传统绘画表现形式定能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