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国际书协秘书长叶欣先生应邀为中央美院书法高研班授课(图) |
作者: 文章来源:国家美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0-1-7 12:50:4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 |
|
![]() ![]() ![]() 国际书协秘书长、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叶欣先生应邀于2009年1月5,6日两天为中央美院书法高研班授课。以详尽、大量的图板资料, 给学员们介绍了朝鲜•韩国书圣—金正喜、三国时代的书法艺术, 以及当代韩国书坛现况。6日还应学员之请, 就《散失盘》为例,讲解学习书法应当首先明白每个字的来历, 广为涉猎文字学的知识, 文字学的知识在研习书法过程当中是如何应用的, 并给学员当场示范用笔方法等, 引起学员们的极大兴趣。 朝鲜•韩国书圣—金正喜 一. 序论 秋史金正喜(1786年6月3日-1856年10月10日)是韩国书法史上创立“秋史体”书法的大书法家,他精通经学、考证学、金石学、绘画、天文、地理、儒教、佛教、历史、音律、诸子百家等,是朝鲜后期的一代通儒。特别是他所创的“秋史体”书法,个性鲜明,格调高古,将韩国书法推向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真可谓是韩国书法史上的“书圣”。 二.生平 1.名门后裔,诞生神秘 2.家庭熏陶,天才陶冶 3.随访燕京,一段佳话 4.北学宗匠、一代通儒 5.流配济州,创“秋史体” 三.书法艺术 金正喜不但精通篆隶楷行草五体、韩文书法、篆刻,而且还擅长文人画。 四. 秋史体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国时代(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 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 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鼎立时期。公元前57年新罗兴起于辰韩地区;公元前18年百济兴起于马韩地区;公元前37年高句丽兴起于中国东北部地区,公元313年和314年,相继灭亡乐浪郡和带方郡。三国成鼎立之势直至七世纪中叶,史称三国时期。(韩半岛地图 图) ⑴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 ①高句丽的历史背景和归属问题 ②高句丽的书法遗迹 墨迹 三国时期的古坟文化 秥蝉神祠碑铭 依据迄今的考古发现,位于今朝鲜平安南道龙冈郡城岘里乐浪郡秥蝉县遗址的《秥蝉神祠碑铭》即为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朝鲜书法艺术作品。 《冬寿墓志铭》(公元357年)是现存最古的高句丽墨迹。 德兴里墓志铭 牟头娄墓志铭 碑刻和摩崖 毋丘俭纪功石刻 广开土好太王碑 中原高句丽碑 笼吾里山城摩崖刻石 平壤故城刻石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评其“高古有异态。”列于高品下。) 广开土王壶杅(图18)是唯一的一个铸出的铭文。有青铜盖盒,底部有铸造的阳文:“乙卯年国冈上广开土地好太王壶杅十” 十六个字,四字一行。 《延嘉七年像金铜如来造像记》又名《延嘉七年铭金铜光背》。 太王陵砖 愿大王陵安如山,固如岳。 千秋冢砖 “千秋万岁永固。”六个字的两块,“永固乾坤相毕”六字的一块。 ③高句丽的书法评述 在古代,由于交通、信息的不便,造成文化的传播也不像今天这样的快。广开土好太王碑立于公元414年,但其书体仍然和中原地区的书体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若高句丽故城之刻,新罗巡狩之碑,启自远夷,来从外国,然其高美,已冠古今。”(p.148)高句丽故城刻石、新罗巡狩定为高品下。(P.207)排在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碑帖,如《张猛龙》(精品上)、《龙藏寺》(精品上)、《杨大眼造像》(能品上)之上。 ⑵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 ①新罗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57年新罗兴起于辰韩地区,由六部组成部落联盟。初称徐罗伐、斯罗、斯卢,国都金城(今庆州),到智证王(公元500年-514年)的时候,才将国号改为“新罗”。 公元532年,新罗吞并伽倻各族,并占领高句丽东海岸的大片土地。新罗到此时,才首次颁布律令,按着中国唐制的方式使用建元年号,完善国家行政体制,大量引进中国先进文化。新罗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带有浓厚护国性格的以佛教为基础的贵族文化。具体的表现就是花郎。 七世纪后期,新罗受到百济和高句丽的连续夹击,失去大片领土,危在旦夕。于是,新罗便主动与唐结成同盟。660年唐军进入韩半岛南部,唐罗联军一举灭亡百济。668年,又联合共同消灭了高句丽。两国以平壤的大同江为界,大同江以北为唐,以南为新罗。从此,三国时代宣告结束,进入统一新罗时期。 ②新罗的书法 创制吏读 在7世纪,新罗文人在总结其长期使用汉字经验的基础上,创制了吏读,据说创始人是薛聪。 吏读,亦称为吏书、吏文、吏道、吏札、吏吐、吏套,是一种汉语和朝鲜语混合而成的文字。其形式上都是汉字,但句法从朝鲜文,实词用汉语,虚词和助词用以汉字表记的朝鲜语,即借用汉字的音和训(词义解释)表记朝鲜语的方法。 随着吏读的长期使用,又创造出许多中国没有的“汉字”——“吏读字”。如“畓”表示“水田”。在出现谚文(即我们现在看到的朝鲜文字)以后,又出现了由汉字和谚文字母组合的吏读字。吏读字的字数不多,学者众说纷纭,大概在100至500字之间。 吏读的创制,使朝鲜人民得以用朝鲜语表记、讲解、学习儒家经典和汉文书籍,是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为后来李朝世宗大王创制自己的文字——谚文,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罗的汉文书法 迎日冰水里碑 蔚州川前里书石 蔚珍凤坪碑 该刻石虽为楷书,其中有29个“智”字、(图)14个“喙”字,(图)却无一雷同,可见书写者超越规范的功力技巧。 永川菁堤碑 丹阳赤城碑 壬申誓记石 真兴王巡狩碑 新罗真兴王时期(在位公元540年-575年),国力强盛,真兴王多次巡狩,并分别于公元555年-公元561年之间在北汉山、公元561年在昌宁、公元568年在黄草岭和摩云岭立有四座巡狩碑,统称《真兴王巡狩碑》。 《昌宁真兴王巡狩碑》 《北汉山真兴王巡狩碑》 《黄草岭真兴王巡狩碑》《刘悁为亡兄造像记》 《摩云岭真兴王巡狩碑》 戊戌坞作碑 南山新城碑 太宗武烈王陵碑 据传碑额和碑身的书法都是出自于金仁问,从此开启统一新罗一代以典型的欧体书风为典范的序幕。螭首龟趺的碑制亦从此而立。 太宗武烈王名金春秋(公元604年-公元661年),新罗第29代国王,公元654年继位。一直奉行亲唐政策,仿唐建立一系列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使国家行政体系化。同时,又引进唐朝的先进文化和佛教。公元660年组成唐罗联军,灭亡百济,为三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是新罗中兴之国王。 金仁问(公元629年-公元694年)是新罗历史上有名可查的第一位书法家,字仁寿,武烈王次子,兄文武王。金仁问的书法受欧阳询的影响。 延寿在铭瑞凤冢银合盂 高德兴锵铭鐎斗 吊铭青铜盒 ③新罗的书法评述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有赞:“又《新罗真兴天王巡狩管境碑》奇逸古厚,乃出自异域,裔夷染被汉风,同文伟制,尤称瑰异。” ⑶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 ①百济的历史背景 百济又称“伯济”,传说始祖为朱蒙子温祚,由卒本扶余来此立国。位于半岛西南部,东与新罗、北与高句丽接壤,西南临海。初定都尉礼城,取“百家济海”、“百姓乐从”之意,故称“百济”。佛教于晋朝便传入百济,并很快就得到普及。汉字及汉文化也比高句丽和新罗引进的早。盖卤王18年(公元472年)派遣史余礼等往魏递交乞师国书;圣王19年(公元541年)派使节赴梁,以求涅磐经、经义、工匠、画师等。《唐书•百济传》记载:“其书籍有五经子史,又表疏并依中华之法。”证明百济比起高句丽和新罗,更早的就模仿中国之法,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以至于近仇首王(公元377-公元384年)年间,日本派荒田别等人来百济求学者和书籍。百济人王仁奉王命携《论语》10卷、《千字文》1卷赴日,任皇子师。公元660年,新罗和唐联合,一举灭亡百济。 ②百济的书法 武宁王陵志石(图1) 昌王铭舍利龛 砂宅智积碑 唐平百济国碑铭 碑文记载了唐罗水路联军13万于义慈王20年3月击败百济军的抵抗,百济灭亡之事。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命郎将刘仁愿率兵一万留守泗沘城,自己将义慈王及其王族、大臣93人押解大唐,义慈王病死于大唐,高宗封其为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厚葬于芒山,树碑立传。 刘仁愿纪功碑 扶余隆墓志 扶余宫南池出土木简 武宁王木枕墨书 铜器铭文和镜鉴 百济的金文大部分都流入到了日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七支刀(公元4世纪后期)、甲寅铭释迦造像记(公元594年)等。在韩国武宁王陵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件银镯子上有银钏铭(公元526年);另外,在扶余博物馆收藏有郑智远铭金铜三尊佛(公元6世纪),上有铭文。 七支刀 郑智远铭金铜三尊佛 隅田八幡镜 银钏铭 瓦当、砖文、标石 “丁巳”、“会昌丁”大部分是阳文,个别是刀刻的阴文,如:“仪凤二年(公元668年)”, 标石 ③百济的书法评述 百济的书法遗迹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唐李绩平定高句丽以后,将缴获的文物、典籍等全部集中到平壤,并全部烧毁;第二是新罗末期甄宣占据完山期间,广收三国遗书,后因战败,亦将其全部烧毁。经此两次大劫,使得百济的文物古迹除了后来在地下出土的少数以外,几乎被销毁殆尽。现代人能看到的百济时期的史料实在太少,实在是一大遗憾! 有趣的是,不管是中国还是朝鲜半岛,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无论是语言的发音,还是书法的风格上,都有着一个共性。那就是,北方人的发音比硬朗,南方人的发音柔和;书法的风格是北方的粗狂、朴拙,而南方的严谨、俊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