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元春、凤姐之死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吗?
作者:  文章来源:国家美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9-6-16 13:06:5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

先说元春之死。

有红学家认为,曹雪芹在第五回已经很清楚地暗示元春的结局"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死得很恐怖,是非正常死亡,不是病死的,可高鹗却写她是病死的,这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是这样吗?

我反而觉得这样写才真正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们细心看一看有关元春之死的细节,我们就会发现,元春之死是很微妙的。

第九十五回书里说,元春突然得了暴病,宫里派人来贾府宣她的亲人入宫看望,当贾母王夫人赶入宫时元春已经不能言语,没过多久宫里就宣布她薨逝了,死得很突然,但并没有说她就是病死的,我们得出元春病死的结论是因为受我们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个人得了重病,后来此人很突然就死了,我们很自然就断定此人是病死的,这就是思维定势,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简单。

我们不妨作一个推理:书中说元春在贾母王夫人来看时已不能言语,在贾母王夫人离开后不久就宣布她死亡,这就有一种可能,元春先被赐毒,但还不能致死,只是不能说话了,奄奄一息了,然后让贾家亲人来看最后的一面,之后再将她勒死,也算是给贾家的一个交待,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但元春作为一个王妃,如果她不是病死的,而是"眼睁睁"被毒死或者被勒死的,但能说吗?皇宫不会说,知道内情的贾家不能说,《红楼梦》的作者更不能说,对外界就只能造成一个病死的假象。

曹雪芹写秦可卿之死就用了这一春秋笔法。据考证秦可卿是自杀而死的,可曹雪芹就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郑重其事大写特写她如何生病看医生,甚至连药方都公布出来,然后就写她很突然死了(其实是病了一年之后才死),上上下下都很纳闷,其实这不过是放烟幕而已,是为了掩盖某种真相。这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开宗明义所说的"将真事隐去",就是要将一些真相隐瞒。什么真相应该隐瞒呢?当然象元春、可卿之死的真相就最应该隐瞒的。如果直接写元春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毒死或者被勒死的,这才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和写法。

写元春之死与曹雪芹写可卿之死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说凤姐之死。

关于凤姐的结局,红学家最耿耿于怀的就是前面已暗示凤姐的结局是"一从二令三人木",也就是凤姐最后被贾琏"休弃",但后四十回并没有凤姐被"休弃"的情节。当然这个分析不一定没有道理,但未必就是曹雪芹的原意。

首先,对"一从二令三人木"这一句,红学家们也只是根据脂砚斋的提示"拆字法"来去猜测"人木"为"休"字,而对"一从二令"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比如刘心武,他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时,对"一从二令"就虚晃一枪一笔带过,他:"我们都知道曹雪芹他有一个惯常的写作方式,就是通过谐音,还有所谓拆字法,来进行隐喻。谐音好懂,什么是拆字?比如说《红楼梦》那个金陵十二钗册页里面写到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是不是啊?'一从二令'我们现在不去分析,'三人木'就是一个拆字法,'人木'就是'休'字,就是他把'休'字拆开了呈现出来,透露出最后王熙凤是被贾琏给休掉了。"三个字只猜出其中一个字,另外两字却回避,所以这个猜测是要打折扣的。

第二,就算"三人木"猜对了,就是"休"字,是不是一定就暗示凤姐被"休"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休"字既可解释为休弃,如旧社会丈夫把妻子赶回娘家,并永久断绝夫妻关系,所以理解为凤姐最后被贾琏"休弃"也是可以的;但"休"字也可解释为休息、停止,第五十六回凤姐就因小产而休息了一段时间而由探春临时代理荣国府大总管的权力,到了第一百十四回凤姐便停止了生命,死后自然是万事皆休了。所以单一个"休"字就有种种解释,而凤姐结局之谜又有谁能猜得彻呢?

(文章选自吴月明:《红楼人生解码——情场、职场、官场、商场》,团结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