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文物命运30年骤变?博物馆为何少了私人捐赠 |
作者: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9-4-21 10:41:2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 |
|
![]() ![]() 13日起,广州博物馆史上最慷慨的捐赠者之一杨铨捐出的一批珍贵文物,在广州陈家祠与观众见面。展览现场,战国时期四山镜、清康熙养性殿彩墨等价值连城的文物,让不少观众唏嘘不已:“是什么力量,让建国初年的大收藏家们将自己的毕生珍藏倾尽而捐?” 与此同时,将于年底开放的省博新馆正进入到最后的文物征集阶段,但记者意外发现,向省博新馆捐赠文物的私人收藏家屈指可数,捐出的文物无论是数量还是档次上都与当年杨铨等人的义举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有人捐赠还讨价还价,博物馆至少还给捐赠者本钱吧!”省博保管部主任刘金宏告诉记者。 “杨铨将自己40年收藏的全部文物,分8批无偿捐献给国家,没有留一件给自己的子女。今天还有人能做出这样的事吗?”陈家祠馆长李卓祺的疑问,在文博界引发了一系列反思:文物允许市场流通后,如何刺激私人藏家捐出自己的宝藏?国有博物馆不准参与文物买卖,如何阻断私人流通地下出土文物的格局?百年之后,私人博物馆里的藏品除了被馆主的后人拍卖,能否流入国有博物馆?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以及广东文博界的专家。 故宫修建功德榜引发的波澜 如今,故宫博物院景仁宫捐赠文物纪念专馆的“景仁榜”上,赫然刻着数百个建国后捐赠文物者的名字。但4年前,故宫计划修建“功德榜”时曾在业内引发过一场轩然大波。 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回忆说,当时故宫的私人捐赠已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些曾经无偿捐赠过国宝的人去世后,他们的子孙又找到故宫,有的想请故宫帮忙找工作,有的为了要些补偿费,有的甚至还索要父辈捐出的文物。“修建‘功德榜’作为一种折衷的办法,背后隐藏着国有博物馆在接受私人捐赠时遇到的尴尬境地,这一问题现在是愈演愈烈。” 2009年4月,广州陈家祠,杨铨半个世纪前捐赠的文物重新亮相,曾轰动海内外的文物捐赠,至今仍是陈家祠“看家底”的一批文物。陈家祠1959年的老馆长何民本今天仍津津乐道地谈起当年的捐赠。“为了争取杨铨所藏的文物,郭沫若亲自去香港做他工作,当时还有英国一家博物馆出高价,但杨铨最后选择捐给了祖国。”何民本回忆说,作为“回报”,文化部特颁杨铨“热爱祖国”奖,他还被邀请赴京参加了1959年的建国十周年大典,广州方面则特别在华侨新村赠送了他一幢别墅。 私人捐赠文物的几段佳话,像是被定格在过往时间的盛景,在文博界人士口中夹杂着“今非昔比”式的感慨。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为了买回《游春图》债台高筑。就算遭遇土匪绑架勒索,张伯驹也不肯变卖宝贝,留下一句“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就是这个“把文物看得比命更值钱”的人,建国后把《平复帖》和《游春图》等国宝全部捐给了国家,最后仅留下一个奖状。 广东省博物馆正在为新馆筹集文物,保管部主任刘金宏告诉记者,近年来向国有博物馆捐赠文物的人数和档次都在下滑。“为筹建省博新馆,我们已向全社会征集了5年文物,可私人捐赠的珍贵文物寥寥无几,大部分仅仅是一些海外华侨画家捐出的自己的作品。” “解放初年,大家对文物的认识比较单纯,认为把文物捐给国家是一个很好的归宿。文革后政策规定把这些文物归还给本人,有些人可能就不用直接捐赠给国家了。”徐湖平分析说,私人捐赠今不如昔还有一个很大原因是,过去文物不值钱,齐白石一平方尺的画才8块钱,现在价值几十万了,巨大市场利益诱惑下,很少人会再愿意捐赠给国有博物馆。”徐湖平说。 陈家祠陈列部何慕华说,建国初年文物捐赠通常是大手笔,比如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捐出了毕生所藏的青铜器。“那个时候文物捐赠的回馈通常只有一纸奖状,但信奉一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捐赠的人很多,大多数是一些文人。可随着这几年文物市场意识的开放,民间收藏家已经不再热衷向博物馆捐赠文物。” “要给捐赠者最高礼遇” 2004年2月,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将一件市场拍卖价4150万港元的清代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这件代表着中国粉彩瓷器艺术最高水平的藏品,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都不具备,轰动一时。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透露,上海博物馆的藏品由建馆之初的9000件,增加到现在的近100万件,其中有近1/10的馆藏来自于民间的捐赠。上博内的镇馆之宝大克鼎、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夏晚期的束腰爵等,都是江南几位大收藏家后人捐赠。 收藏家们倾心的世代相传的文物,为什么无偿捐给上海博物馆呢?上博的答复是“要给捐赠者最高礼遇”。当年,在张永珍捐赠过程中,上海博物馆组织了盛大的捐赠仪式,上海市市长韩正为张永珍颁发“白玉兰奖”,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向张永珍颁奖。自此之后,上博接受的社会捐赠越来越多,不少来自海外。 上博原馆长马承源说:“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先认识收藏家,经过多次联系大家都成了朋友,他们就会拿出自己收藏的精品给你看。这样,我们掌握了一些文物精品的流向,也会为他们的收藏提一些建议。慢慢就有收藏家开始捐赠。”如今,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内还有一份长长的捐赠者名单,已有近千位捐赠者的名字。 私人捐赠文物该不该有回报?博物馆一藏了之?广州文博专家黄淼章认为,博物馆应该更新观念,争取在私人捐赠者要求之间谋求一种双赢。“现在为什么没有私人捐赠?很大原因是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要怎么奖励,法律上只有一个条例说明:‘个人把重要文物捐赠给国家的,由国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这个规定其实相当模糊,很宽泛,不能很好地具体操作。” “能不能吸引私人捐赠者,还主要在于各个馆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徐湖平说,上海博物馆做得比较人性化,甚至为捐赠者已经贫困的后代购买房子、提供医疗费等。“据我所知,有些博物馆还停留在过去的思路,认为私人捐赠是‘送上门’的,态度冷淡。”徐湖平认为,更多情况下,私人捐赠者需要一种人情的回馈。“南京博物院提倡对私人捐赠者要做的‘很人道’,傅抱石当年曾向南京博物馆捐赠过一批书画,他们的子女后来想要关于这些字画的一些照片,我们很快就配合提供了,在重新展览的时候我们也注意把傅抱石的子女们请过来。” “各个博物馆的竞争很激烈,为了给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征集文物,我们每年的征集经费是1000万元多一点,但开个玩笑,可能在市场上连半个圆明园兽首也买不回来。而对于私人捐赠,我们馆由于财力有限,最多只能反馈给捐赠者文物市场估价的1/3,在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刘金宏说。 刘金宏认为,如今在对市场和民间的私藏文物争夺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各显神通”之势。“像保利公司那样的大企业,通过大手笔的拍卖征集文物。马未都那样的私人博物馆,靠口碑、眼光和社会影响征集文物。对比之下,除了少数政府投入巨资的博物馆外,大部分国有博物馆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只颁发一些荣誉的做法,很难再吸引到私人捐赠。” 中国文物的命运在30年内骤变 “现在的私人捐赠者要么图名,要么图利,要么都想要。”刘金宏告诉记者,近年来希望将私藏文物捐给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家并不少,但他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奇怪要求。“有的甚至说,至少要还给我们一个本钱吧!”刘金宏说,由于国有博物馆财政拨款非常有限,很多情况下都难与私人收藏家“达成共识”。 “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是,不少私人藏家希望我们为他们建立个人专馆,才同意‘打包’将文物送给我们。可是这些‘打包’的文物中良莠不齐,收藏家又不愿意我们只收藏单件,最后许多都没有谈下来。”刘金宏说,作为一个公立国有博物馆,无法为每位捐赠者都开辟专馆,许多有意向的捐赠最后只得不了了之,“更不要说,一些私人捐赠的文物里还夹杂着赝品”。 私人捐赠质量的下滑,是否意味着所藏民间的瑰宝越来越少?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予以否认。“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参与国内外文物黑市交易的主体大多都是私人收藏家。90%的内蒙古辽代的墓葬,都在90年代被盗掘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出现在英国的文物拍卖市场上,这种例子河南陕西更不用说了,有些地方还官商勾结。”谢辰生认为,随着国家打开文物市场的交易流通,私人的文物走私、流通越演越烈,文物的价格被市场抬高之后,向国有博物馆捐赠珍贵文物的私人就越来越少。 随着近年来海外流失文物的加剧,一些华侨开始从海外拍得文物,然后捐赠给国有博物馆以示“爱国心”。2006年,由美国华侨邓芳夫妇发起,聚集了14位海外华侨捐助了数百万美元后,集体从国外购买了31件被交易到国外的中国出土文物,无偿捐赠给了陕西汉阳陵考古陈列馆。经过鉴定,这些文物中有一级文物5件。 “中国文物的命运在30年内发生骤变。30年以前,普通人家是不准私藏文物,一切文物都是国有,或者是赚取外汇的东西,私藏文物在文革中会被惩罚。但2002年之后,国家修订了《文物法》,基本认可了文物的私人所有权,允许市面上流通‘世传文物’,禁止流通‘出土文物’。但在实际交易中,这两种文物已经很难界定,很多近年来的‘出土文物’仍然被私人收藏家买走。”刘金宏说。 直到今天,2002年修订的《文物法》对文物私有权的相关界定,仍是文博界的一个“悬案”。“尖锐一派的专家至今仍坚持认为,私人办博物馆、私藏大量文物,鼓励了文物流通,背地带动了发掘、盗墓的暗线,国家不应该鼓励。”刘金宏告诉记者,尽管争议不断,但国家鼓励“藏富藏宝于民”的思路未来不会大变。 “出土文物的私下交易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像一些比较珍贵的一级、二级文物当然应该由国家清查、收回并保管,但有很多不太珍贵的文物比如像是秦砖、汉瓦、铜钱等,我觉得流落在民间由民间收藏家进行保管也未尝不可。”徐湖平说。 专家们普遍预测,随着国内文物市场流通的加速,私人博物馆会越来越多,而面向国有博物馆的私人捐赠会相应锐减。“搞文物鉴定的同事会不时地发现,一些民间文物很可能是近几年的出土文物,缺少有力的文物监管和督察,这些文物越来越难回到国有博物馆的怀抱。”刘金宏说。 私人博物馆未来将收归国有? 赫赫有名的大英博物馆,最早仅仅是一个私人捐赠的图书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凭借数量巨大的私人捐赠,馆藏文物数超过100万件,由此跻身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文博专家告诉记者,仅2005年英国政府就收回了包括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内的捐赠品,总价值高达2520万英镑,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捐赠艺术品代替交纳遗产税”的方式,鼓励私人收藏家的后人捐赠。“英国的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国家文物流失海外,因为如果不是代替交纳遗产税捐赠给国家,这些艺术大师的名作就很可能被主人拍卖。”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邓炳权说。 邓炳权介绍说,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广泛发动民间收藏家,建立一批“特色博物馆”,也是政府利用民间收藏的不错尝试。比如,2005年中山市政府根据中山市收藏家邱建球的私人捐赠,建立了一个“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江门政府则主要通过向民间征集藏品的办法,收集了2万多件华侨文物,建成了现在的“江门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从社会发展来看,民营博物馆最后都会发展成为国有博物馆,这是世界博物馆的发展总趋势,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当时都是从私人博物馆发展起来的,经过200多年之后也都成为国家博物馆了。”徐湖平说。 究竟国内雨后春笋般的私人博物馆未来将如何变化?是否能融入国有博物馆?刘金宏分析说:“古往今来的私人博物馆都很难永久运营下去,因为民间私人家族对文物的热爱大抵难过三代,一旦收藏家的子孙后世不再喜爱文物,它们就可能被拍卖。” 邓炳权认为,大部分流传于私人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最理想的途径还是回到国有博物馆收藏,但目前国有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很少,几乎没有形成对话,“长此以往,私人博物馆中的文物仍然难逃被再次拍卖的命运。” 刘金宏告诉记者,国外的大博物馆通常有相应的文化基金,通过董事会的运营,不仅接受私人捐赠的文物,还吸纳社会上私人捐赠的文化资金,政府配套相应的免税政策,“每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接受的私人捐赠资金,高达20亿美元以上”。刘金宏认为,国内能否尽快出台免税政策,建立相应的文物基金会,将是未来几年国有博物馆内势必面对的改革。“谁先改,谁就能抢占先机,上海科技博物馆、中国煤炭博物馆都开始尝试接受社会捐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