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的天地新的美--读张之先《荷塘异象》摄影系列
作者:鲁慕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9-3-27 17:42:2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

    收到之先《荷塘异象》的光盘,我们全家便围坐在电脑屏幕全欣赏起来,一边欣赏一边就同时不断的赞叹声:呀!真是太美了!真是太妙了!三个人异口同声。因为一些镜头的确是出人意料的,是从未见过的。我的妻子说:你一定要写出来,也是替我们写。

    以干枯的荷梗和它的倒影所构成的几何图形,相互交错,千变万化,富于图案美、音乐感;在如网络般的枯叶间,犹有一点新绿和一只刚好闯进镜头的蜻蜓,这不是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头”吗?在一片秋气肃杀的野塘中,荷梗如草篆般纵横离披,争折不屈,这是我的小诗:“叶残花尽香魂渺,犹觉铮铮气骨存”。天光水色,光影陆离,鸟飞鱼跃,生机盎然。这是之先发现的----也是创造的一个新的天地,一种新的美。 
    

     
    正如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是说尽管美无处不在,却不是任谁都能发现的。而是决定于作者的艺术观念、艺术修养和表现技巧,也就是说最后的决定因素在主体而不在客体。所以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唐代画家张操说:“外师造化,中得新源”。心,才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就摄影来说,可能是最受课题制约的一门艺术了,因此长期以后在画人中有一种误解,似乎摄影就只能如实地反映客体。如说不好的画“还不如照片”,或说“不与照相机争功”。之先的这批作品就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摄影不仅能够创造出高于客体的艺术形象,而且能够揭示出某种尚不为人所知的新的美。它借助于客体作为素材,但并不防碍对主观情意的表达。

    之先以前拍摄过大量荷花题材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堪称精品。荷花这一题材蕴涵着传统文化的积淀,他拍摄的角度也为人们生活中所习见,从艺术观念到创作方法,应该说都是属于现实注意范畴的。而《荷塘异象》则不同,虽然还是同一个荷塘,但他的镜头所选择的却是并不为人注意的、甚至不屑一顾的那些角落。如果不是通过镜头的“阐释”,也很难看出那些角落的美来。所以这种美甚至不是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此我认为他应是属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范畴。是在摄影艺术观念上的一种突破。

   摄影艺术也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都正在由古典艺术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转化,其艺术观念的多元化和表现方法的多样化,大大地拓展了艺术创造的自由空间。这是艺术随时代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张之先摄影新作所给我的有益启事。(作者:鲁慕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