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对当前高师专业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作者:  文章来源:国家美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9-1-8 10:55:4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高师专业美术教育发展迅猛,但由于历史形成的以及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问题甚至愈演愈烈,以致于严重阻碍了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就高师专业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择其要点作扼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校专业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吕少卿(1972-),男,江苏东台人,美术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美术教育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如从侧重于学科、学生,还是社会的角度不同,美术教育可以分为美感教育与情操教育、创造教育与个性教育、生活艺术和社会传达的教育这三种主要类型;而从场所上分,美术教育又可以分为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以及其他场  所美术教育等等。[1]就学校美术教育而言,它在我国的起步时间并不长,尤其是作为具有现代意义和现代形态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其真正发轫期不早于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后,其后的二、三十年,是它的开始发端与建构模式时期。建国后,经过1952、1953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重新整合教育资源,使过去留下来的艺术院校全部变为国有,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一度欣欣向荣。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又曾经历过长期的停滞阶段,文革后逐渐恢复。到八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时期,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似乎进入了一个全面勃兴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特点是:美术高考成为一个社会热点,美术专业点大幅度增设,新兴美术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从内在发展来讲,学校美术教育的专业结构也有较大变化,课程设置不断调整,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作为一门专业学科,高等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其历史形成的以及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问题甚至愈演愈烈,以致于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般认为,高校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一种,又可分为作为公共课的一般美术教育和作为专业培养方向的专业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属于高校专业美术教育的范畴。本文主要就高师专业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择其要点作扼要的分析和阐述。 
 
    一、当前高师专业美术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尴尬时状
 
     1.高校美术专业的大规模扩张“热”与高校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带来的是高校美术教育自身价值的贬值,这种潮流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点(不含专业院校和成人教育性质的办学点)为104个,到1990年初,发展到140个,近年来,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设置艺术专业和院系的已经有700多家。发展可谓极为迅速。

    但实际上,在这一哄而上的美术专业扩张热中,除了一些是为了完善学科体系,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外,我们也不无忧心地看到不少学校增办美术专业的巨大热情是基于纯粹的经济效益之上。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已经掩盖了培养为社会所适用的美术人才的本质目的。为了效益,一些学校不管是否具备必要的师资、教学设备、资料、氛围等条件,便扯起大旗,开始“招兵买马”。甚至干起了“先把学生招进来,再去四处招聘教师”的勾当,实在不行,找一些兼职教师先把课上起来,没有地方,先租个场地把学生放进去,这种现象绝不是少数。因而,教学中的“因人设课”、“因陋就简”、“随机应便”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地开设新专业本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但现在有些高校为了追求效益,已经偏离了学科教育的要求,没有必要的调研和论证,忽视应当具备的合理的课程结构,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更没有完善的教学内容,就匆忙上马。如动漫人才现在为市场所“热捧”,各个高校便纷纷加设动漫专业,而根本不管自身有没有这一师资和条件,全国目前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在近年来已经突破200家了,真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笔者所知道的一所在全国排名靠前的高师院校在开设动漫专业时,实际上仅有的一名动漫师资还在专业院校进修,招进来的动漫专业学生就先在学校靠一些素描、速写、电脑等基础课老师死撑着等其进修归来,我相信,这种情况绝不是少数!一些新兴专业,在硬件的条件方面靠着资金的支撑可能很容易会达到发展的要求,但对其“软件”,如师资的培养、教材的编写使用、学术的氛围与环境,等等,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大规模带来高效益,这是市场经济的规模效益模式,但这一原则其实不能适用于艺术教育!盲目的扩大规模既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教育效益的一种曲解,一种误读!因为,一旦这些“滥竽充数”式的美术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的并不能合格的“产品”时,人们就会发现,大规模带来的并不是大效益。评价美术教育效益的根本原则不是多和大,而是看其是否能够培养和造就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准的美术人才。如果教育目的本身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偏差,由“教书育人”而“赚钱误人”,那么,带来的不仅是美术教育自身价值的贬值,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后果。

    更有甚者,由于蜂拥而上的专业设置带来的是招生规模的激剧增扩,为了扩大生源,能够招到学生,不少高师纷纷四处设点招生,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地方出现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持平甚至偏低的状况。“择优选才”的原则也成一句空话,因而不仅多年来美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在低水平上徘徊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而且生源的专业素质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学艺术、考美术专业成了一些文化素质低、也没有什么艺术天赋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的升学希望。美术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些学生寻求谋生饭碗的一种技术培训的跳板,高校美术专业教育成为了一种职业化教育,这其实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偏差,更是高校美术教育的悲哀。
 
     2.高师专业美术传统教学模式单一、老化,课程设置混乱,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与实际运用需要的严重脱节造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资源浪费。

    与高师美术专业盲目扩张、重复建设形成的浪费形成对比的是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混乱,不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要求,并与实际运用需要严重脱节所带来的对现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原因,落后的、概念化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在当前高师的美术教育中还普遍存在,在一些具体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我们的高师美术教育也还不能够适应时代迅猛的发展要求,尤其与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相抵触,这使得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很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也缺乏较高的业务发展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不能适应个人自身发展的要求,那么,我们的高师专业美术教育实际上就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时代赋予现代美术的本质特征就是一种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体系。“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既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拥有丰富的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一些陈旧的教学体系及以所谓传统写实为基础的落后的概念化的知识结构和惰性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遏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挖掘和发挥。这种与当代艺术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只注重程式化概念化技法的掌握和学习,忽略了艺术个性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也遏制和毁灭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扬和培植,掩埋了学生心灵的智慧之光。”[2] 

    随着社会对各类美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不仅显现出与实际运用需要的严重脱节,而且和基础美术教育不相配套,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违背,这些问题也日益引起高校专家、教师的关注。教育部曾专门召开全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会议,首先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及系列教材进行改革。而且,各个高校自身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纷纷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和变革,这应当是一个好的开始。 
 
二、对解决当前高师专业美术教育主要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1.加大教育投入,摆脱教育“产业化”的束缚,使高校摆正美术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美术人才为己任。
教育产业化似乎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曾经有不少专家探讨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认为这一提法很值得商榷,我们说,虽然不能说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就是错误的,因为,教育产业化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教育产业化是一个舶来品,它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和根源都和我国的国情有着本质的差别,怎么去改革和完善需要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当前,作为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教育发展问题至少不能完全从产业的角度来考虑,教育在新时期的高速、健康发展,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合理形成各类办学体制,并根据不同的体制,合理投入经费,避免走入全面产业化的道路。对于国有公办高校,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经费的投入,使各类国有公办体制高校摆脱经济效益的压力,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利害关系,以形成大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合格人才的良好体制。美术教育是教育当中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性,不能也不应该把它完全当成产业来操作,美术教育不能全面产业化!更不能把美术教育“产业化”变成教育“商业化”!走上片面追求经济价值的怪圈。
 
    2.进一步明确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在课程安排上要紧密结合基础美术教育的要求,紧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并重视美术史及美术原理的课程设置,以加强专业美术教育的人文性特征,深化美术教育功能的内涵,培养出自身发展完善的优秀美术人才。

    关于“美”的根本特性,蔡元培认为是一种普遍性和超脱:“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由于知育,而源于美育”。[3] 基于这种认识,他大力提倡美育,号召以美育替代宗教,并把美术教育看作是美育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他说“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就一定意义说,美术教育其实就是审美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的和人造物的(包括艺术作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和把握表现能力;其二是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其三是情操教育,即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陶养人们的性情,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并使“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统一协调”从而使社会和谐发展。[4]如果说这三个层面呈现出一种由低至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出整个美育功效的话,那么高校美术教育就更应该将三个层面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整合起来,建构系统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但遗憾的是,我们长期以来的高师专业美术教育在实践上往往仍然重视的是一种“技术至上”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或侧重于第一个层面,是一种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即某种“操作”方式的传承。这种传承与传统的“作坊式”的师徒间的传、帮、带并无二致,只不过现代教学的组织形式把师徒之间个体的技术传承变为多项传承而已。在基础教育中,这种过分强调操作技法的训练,学生所获得的益处,仅仅是少得可怜的一点‘一技之长’,但损失的却是通过美术教育给学生内在品格与外在能力获得全面提升的价值,尤其是情感与综合能力方面的价值。至于说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在过程中获益更几乎是无从谈起。这一状况在高师美术教育中的危害犹为严重,而且,高师美术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校的美术师资,并非是培养技术型、经验型的工匠和职业艺术家,片面地强调对技法的学习严重损害了对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美术是一门具有技术性、知识性、情感性、审美性等多重属性的学科,且就其学科特点来讲,审美性和情感性更显得犹为重要。就美术教育而言,怎样达到美术教育的情操教育内涵层次是我们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应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因而,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和基础美术教育的衔接,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尤其是在高师专业美术教育中重视美术史及美术原理的课程设置,加强专业美术教育的人文性特征。从而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利用某种视觉媒介有效地传达艺术感觉和思想,提高他们艺术修养的知觉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这应当是现代高师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之一。
 
    3.高师专业美术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要改变传统的、抹杀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而重视对学生个性化思维模式的培养。

    高师专业美术教育在基础课训练的开始就往往忽略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培育学生的个性思维模式。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并不鼓励学生寻找自身的个性特质乃至抹杀学生的个性特质,使学生的创造潜力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对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养成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并激发他们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些先天的特异性才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心性和品格,而这种心性和品格对于形成他们良好的艺术成长之路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填鸭和灌输式教育模式就根本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及时地把握时机,把艺术的本质规律和丰富而鲜活的审美思想及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成果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把握和吸收,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按照自我的内心需求和内心特点来调整和使用共同的规范和标准。使学生以艺术的方式来认识自我,以自我的方式来认识艺术。”[2] 这也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拥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功底和创作的实际能力,并在教学中提供一种更加开放和宽松的参照系统和知识框架,“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排除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片面的认识和观念,从美术史、美学规律及人文精神的层面予以提示,注重对人文知识的灌输,为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这比技术性指导更加重要。”[2] 应当说,世界观和艺术观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艺术生命,如果能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判断真伪的能力以及自我修正的艺术观,那将是我们高师专业美术教育的莫大成功!
 
    4.在当前风云激荡、世界一体化思潮的新形势下,高师专业美术教育作为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培养基地,尤其要在教学中加强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鉴别和审美评判,把握真善美,重视学生的民族审美价值体系的构建,不能让学生迷失在西方的各种现代、后现代思潮当中。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变革的社会,风云激荡,各种价值观念的裂变容易引发民众精神上的恐慌,美国作为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甚至是一个政治强国,他们无时不想将自己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推向全世界,强加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头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甚至在中国积极培植自己的代言人,妄图颠覆我们传统的、民族的审美价值体系,实施文化侵略。此外,面对世界性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广泛,现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交融和演变,他们提出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保留自己的文化特点。如许多受到美国影响的欧洲国家提出的保卫欧洲文化。我们的国家也不例外,面对西方强国的和平演变与文化颠覆,高师专业美术教育要高举现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大旗,在教学中加强对西方近现代各种艺术思潮的鉴别和审美评判,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立场,体现我国的国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标识和歌颂时代精神,以构建青年一代的民族审美价值体系。我相信,这也是我们高师专业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吕少卿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美术系,江苏  南京  210013) 
 
参考文献:
 
[1]黄冬富.艺术与人文教育[M].转引自钱初熹 有关美术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3(3).
[2]杜平让 对高校美术教育理想状态的一种设想.大旗网.http:\\blog.daqi.com\dupingrang\.
[3]蔡元培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M]蔡元培选集[C]中华书局1959
[4]赫伯特·里德著、吕延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