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灾区民间艺术备受关注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馆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8-6-12 11:55:0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

    6月10日上午9时,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举办的“美在民间——中国美术馆藏民间剪纸、刺绣精品展”隆重开幕。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中国美术馆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这次活动由“美在民间——中国美术馆藏民间剪纸、刺绣精品展” 、现场民间艺术表演、专家民间美术讲座三部分组成。  
               
    中国美术馆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陆续收藏了民间美术作品六万余件。这次共展出61 件作品。其中剪纸31件,涵盖了陕西、甘肃、河北、吉林、安徽、山东、贵州、广东等地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如库淑兰、祁秀梅、曹佃祥、王老赏等人的代表作品。民间刺绣30件,则以贵州、四川、吉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为主,涵盖汉、苗、水、侗、羌、满、布依、侗族等民族。这些艺术品图案丰富,制作精良,色彩艳丽,造型淳朴,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的艺术再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特的人文习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馆精选了6件来自四川郫县民间绣坊的大型绣品,以及四川茂汶地区的羌族服饰一件,其色彩之艳丽,绣功之精美令人赞叹。但如今,这两个地区都遭受地震的严重侵袭。汶川大地震不仅给四川人民造成了伤害,也使当地的民间艺术遭受了巨大损失。此次展出的精美作品则作为四川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有力见证而更显弥足珍贵,同时呼吁全社会对灾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特邀来自内蒙的民间剪纸艺术家郑蝴蝶展示剪纸技艺,同时还邀请了一对贵州苗族姐妹,她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清脆悦耳的苗歌中展示精湛的刺绣技艺。大学生在欣赏展览与精湛的表演技艺的同时,可以亲自动手学习剪纸和刺绣。 
            

             
            
     同其他传统的民间艺术一样,民间剪纸与刺绣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今天,民间美术处于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剪纸和刺绣艺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每天都安排义务讲解员作现场讲解;展览还印制了精美的宣传册,向大学生免费发放。在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举办民间美术展览,组织民间技艺表演,举办民间美术讲座,使来自各民族的大学生走进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受民间美术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