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火爆行情,巴塞尔艺术展策展人批评道:“中国更多的不是藏家,而是投机者” |
作者: 文章来源:国家美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8-11-13 9:55:4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 |
|
曾共同成功创办和策展巴塞尔艺术展的国际当代艺术家Lorenzo Rudolf和瑞典资深收藏家Pierre Huber,最近来上海艺术博览会共同主办国际当代艺术展。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推出新展览的目的在于“看重这个市场,为挣钱而来”。我们最终选择上海,是因为举办一个艺术展览,不仅仅要看其艺术氛围,这座城市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它将吸引藏家前来。此次展览的“杰出艺术家”项目中,将推出那些起到重大历史作用的亚洲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大家熟悉的艺术家艾未未、方力均等,这些作品将成为市场中的最畅销“商品”。 两位合伙人表示:“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并不是又一个巴塞尔艺术展,这完全是两个概念。通过这个展览,你会知道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看似火爆,其实问题多多。国内众多行家认为,它炒作成分太大。Lorenzo Rudolf和Pierre Huber对此也持一样的看法,他们批评说“中国更多的不是藏家,而是投机者”。Pierre Huber作为瑞典资深收藏家,颇为得意地说:“人们总是问我收藏有何经验,其实我就一条,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脑子想,永远在它热起来之前买进。收藏,不能看艺术家的名字,而应该选择作品本身。在当代艺术中,中年艺术家是藏家的瞄准对象,他们的作品不一定最时尚,但能够沉淀下来,经得起时间考验。”关于欧美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历史,Lorenzo Rudolf告诉记者,“欧美最早开始只不过15年历史,意大利只是在5年前才开始。” 中国当代艺术家成名多半仰仗于拍卖场上的成绩,国内许多人也“炮轰”和质疑过。Pierre Huber直言道:“其实,从拍卖场上走红的艺术家,往往大起大落,并不靠谱,因为决定他们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展会上的艺术品价格更接近真实,许多世界上有名的艺术家都是从展会、画廊展出和博物馆中走出来的。拍卖行应该说是侵略性的,其实真正受价格影响的是画家本身,他们往往根据拍场上的成交价把自己作品的价格一再往上提高,这样做其实对自己的创作发展非常不利,他们可能会因此重复自己的风格,以求高价,丧失创作灵感。” 中国民生银行前不久推出国内首只艺术品理财产品——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这表明国内“艺术银行”也在蠢蠢欲动,低调扩张。 “这类艺术投资其实风险很大,因为投资者必须相信顾问的能力和品位,却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最艺术地选择,这类投资往往让你在收藏经历方面无法积累经验,在以后的收藏中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Pierre Huber严肃认真地说。(朱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