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市场诱惑下的注水?从你的巨大到我的渺小 |
| 作者: 文章来源:外滩画报 破冰船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8-10-30 11:01:3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 |
|
|
是些什么理由,激励我们要把作品,或展示艺术品的展览做得巨大?它们因为大而更为丰富厚实了吗?是判断不准,误将不大的东西搞大了,还是市场诱惑下的注水行为? 上海美术馆门口弄来了一只火车头,连带还弄了车厢和路轨等等,加几个铁片焊成的人物,造型接近60年代红卫兵或70年代知青。这几个人物显然只是次要成分,像戏里的匪兵甲和匪兵乙,面目模糊,也不传达什么特定情感,只是标明一下大致时代的符号。这样的作品,在陈逸飞或陈丹青还年轻的时候,是可以用画一幅画来表达的,叫主题创作。选好题材,短则几星期,长则半年可以画完。那时这类画在各种官方展览上总能见到,有时在一些博物馆里也陈列,让人们在观看的一刻,重回历史现场。 我试图去想那些画,和这个货真价实放在美术馆门口的火车有什么区别。除了画里或画外,一定不会有“请勿攀爬”的醒目牌子,想出来的最大区别,不是艺术而是造价。现在一些行内行外人士的确认为艺术与造价密不可分,当然,在我看来是可分的,要不为什么一个叫艺术,另一个叫造价?当年的画是靠技艺,现在弄来火车头是靠花钱。钱花大了,没意思的东西好像也有点意思了,主要因为这已是钱成了最大意思的时代。我真不认为那堆东西在双年展上除了扎眼,还有什么艺术在里面。对此,我持一种狭隘的看法。这种看法涉及艺术对想象力的要求。从前用行政手段强制一统局面的写实主义绘画,约制艺术家的想象力。但这些年改革开放下来,一些人除了学会讲造价,要表达移民话题还是只会搬火车、搬飞机和搬汽车进美术馆,然后由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坐在门口一个粉红色框子的玻璃亭里,从现场对着电视前的观众做图解和拔高。目睹这样一个现场,我得承认这是个艺术想象力涣散的时刻,并且不得不联想到一个很久不提了的词:媚俗。海派有种种开放之誉,也一直有媚俗之嫌。 暂且撇开作品的品质不讲,是些什么理由,激励我们要把作品,或展示艺术品的展览做得巨大?现如今歌剧成了景观歌剧,上海双年展门口那个挂了“请勿攀爬”、没态度、没脾气、都不知要说什么、纯属装点主题的构思,居然花了150万。一则,财大气粗给了我们爆发后的体面。不要说其实没有发财,那是你,不少人早就先发了。二则,是与西方殖民时代孕育出的“双年展”提供奇观的气质正好接轨。其三,这当然是可以让媒体急速亢奋一下的噱头。 三聚氰胺不是关于我们的质检标准,而是关于我们对长期捣浆糊能泰然处之,精神饱满地将事关人命的谎言接纳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偏离了艺术吗?至少没偏离这篇文章主题之一:“巨大”。9月的上海艺术景观与“巨大”相连。上海艺博会中的租界展“国际当代艺术展”或叫SH Contemporary 08,号称亚洲顶级。它在上海展览中心体量巨大的50年代苏联式建筑中铺陈开来,让同时开幕的上海双年展显得逼窄。你门口有火车头,它有油田的抽油机。但东北艺术家沈少民从偏远地方拉来的那堆高大废旧机器,除了占地花钱,显然不及里面柬埔寨艺术家Sopheap Pich的手工竹编作品更具匠心。当代艺术能这样比较吗?但人心会这样去想。青年艺术家张鼎在SH入口门厅里的巨大录像装置,杨福东在莫干山路香格纳画廊许多个屏幕连起来的影像,台湾艺术家林明泓在沪申画廊看来体量不算小的杂货装置,它们因为大而更为丰富厚实了吗?我很怀疑。我不怀疑他们做艺术的雄心,怀疑的是,那些作品本来有多大?是技术失误让本该大的没大出来?或是判断不准,误将不大的东西搞大了?还是市场诱惑下的注水行为?
当然你可以说真正的艺术是场冒险。但怎样区分生产艺术的冒险和生产奶粉的冒险?在当前这种环境下,以我小老百姓的看法是搞小点。一则,万一不佳,浪费的资源少些。二则,万一有破坏性,危险范围和恶劣程度会小些。其三,万一事发,牵连的人会少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