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活动信息: 全国美术考级   培训基地公告(四)   星耀中华--爱心书画家正在创作之   严正声明   第九届国际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名  
     会员登录
  当前位置:国家美术网 >> 画家在线 >> 浏览图片
现代水墨画家刘德舟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一张      下一张
本图片组共 16 张,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张

    画家刘德舟简历 
    1953年生于山东惠民。1977年入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马来西亚草堂门金石书画会理事,北京画院画家。1988年美国伊利诺斯州博物馆选送《中国十五人现代中国画》画展,1990年入选日本大阪世界画展,1993年入选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画展,1995年入选美国《中国画现代实力派》画展,1999年韩国国际美术交流展,2001年印度新德里亚洲三年展,2002年法国绘画和水彩画艺术沙龙展(Espace Auteuil巴黎),2004年入选日本中国画名家作品展,2005年受邀赴马来西亚第十三届水墨艺术工作营讲座,2010年798艺术空间个展以独特的现代水墨风格获得广泛好评。擅长写意山水,作品多为大块墨、浓重线,畅快淋漓、给人遐思,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及国外收藏家收藏。

    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谓高峰叠起,门派林立,绵延不绝。山水画自魏晋到唐代已是蔚为大观,不仅有吴道子一日画就嘉陵江三百里风光的“疏体”山水,有李思训的金碧山水,还有张璪与王维的水墨山水。五代与两宋更是大家辈出:荆、关、董、巨,刘、李、马、夏……到元明清,山水画演变成画坛主流,元四家、明四家、四僧、四王、金陵八家……可以说,元以来的中国画史,几乎成为一部以山水画为主导的历史,直到进入现代以后仍有黄宾虹、李可染这样山水大家出现。
面对山水画中的一座座高峰,当代山水画家还有没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回答是肯定的,但也是艰难的。他们或是回到传统,从传统中寻求新变的机制,进行创造性转化;或是从现代西方艺术中广泛汲取新的表现因素,改变山水画的原有面貌;或是贴近现实生活,将大山大水与风土人情相结合;或醉心于笔墨的横涂竖抹,或迷恋于山水的形式结构之美……而刘德舟在这众多的可能性中,选择了用粗笔大线,去实现他对山水的结构之美的重新创造。
当他用通常的山水画法、常见的山水图式作画时,虽然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规范,但却难以摆脱山水画千篇一律的“流行样式”。在这样的作品中,他找不到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存在价值。当他放胆用大写的手法纵横于尺幅之间时,他发现,那正是他确立自己风格面貌的最好方式和最佳状态。他用这种方式从众多的山水画中一下子跳出来,构成他自己对山水的独特理解。这种独特性,不在于他是否还原了山水的原貌,而在于他凸显出山水的形式结构之美和笔墨之美。他虽然放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皴擦技法,但却没有放弃山水画的传统精神,即借助山水表达画家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怀。
书写性和结构感是构成刘德舟作品的两个重要特征。所谓“书写性”,并非指绘画中一般意义上的书法用笔,当刘德舟在他的山水画中将这种“书写性”放大到与画面尺幅不相协调的程度时,那种“书写”的气势方显出一种特有的品格。这种简洁有力的宽笔大线我们在周韶华、贾浩义的作品中也能见到,但周韶华的宽笔大线多以侧锋为之,贾浩义则以大块面构成的方式,而唯刘德舟多用圆润的中锋。所以,他的山水是一种以线型为主体从而弱化皴、擦、染的极简山水;所谓“结构感”是他以有数的线条分割画面而形成的构成主义特征。这种“结构感”使他的艺术具有了更多的抽象因素,有朝着抽象的方向演化的迹象。
源于山水意象,却未必一定要回归到山水意象。这一未来指向有可能使他从山水出走,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境界。
                                         贾 方 舟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广告刊登合作伙伴免责声明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帮助HELP
版权所有 国家美术网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服务热线:15901158261
Copyright · 2005-2007 www.gjmsw.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284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