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殿松
魏殿松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9,657
  • 关注人气:1,0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转载

转发

2014·故宫初雪

 

 

 

·1·


 

 

 

·2·

    故宫今冬的初雪,仿佛是亲眼看一朵花开,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惊喜。轻轻地,我怕惊了这一地的雪花,静静驻足一角,按动快门。故宫似乎还在梦里,酣然沉睡。不管天色已明,不管迎春花开,我忽然想起穿越剧里那个名叫若曦的女子,在雪地里,遇到温润的八爷,相对无语,唯有一地白雪。今天,它迟迟未醒,是否还在那个男子如水的目光里兀自微笑?故宫,在这冬去春来的季节,用一种最温柔的方式,姗姗向我们走来。。。

 

 

 

·3·

北京在经历了107天无降水的过后,昨天迎来了冬去春来的第一场降雪,把紫禁城装点得分外美丽、分外妖娆。

 

 

 

·4·

早上7点在景山万春亭拍摄的紫禁城

 

 

 

·5·

 

 

 

·6·

 

 

 

·7·

 

 

 

·8·

 

 

 

·9·

 

 

 

·10·

故宫三大殿雪景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故宫太和殿广场

 

 

 

·21·


 

 

 

·22·

 

 

 

·23·

雪中的紫禁城东北角楼

 

 

 

·24·

 

 

 

·25·





阅读    收藏 
(2014-02-02 18:10)
标签:

转载

谢谢曹利华先生参加保利大厦魏殿松书法作品展。
原文地址:魏殿松书法展作者:曹利华

魏殿松书法系列展在保利大厦隆重开幕:


                      苏士澍、金运昌为魏殿松书法展题写的巨幅匾额


                        故宫博物院各届领导及书画、艺术界朋友数百人参加开幕式
                            我在魏殿松书法展上发言


                       我与老同事、老朋友金运昌在开幕式上相遇!


                             魏殿松在开幕式上答谢!



                            我们与魏殿松先生合影





















                                阳刚大气

                   曹利华

 

我们说魏殿松的书法阳刚大气是恰当的,他的人生经历、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兴趣爱好造就了他的书法风格。我从一个书法圈外的人,从对书法的喜爱,在网上结识了魏殿松,我们是时髦的网友。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书法向何处去成了问题,有人在否定启功,有人在宣扬书法应该有“明显功利目的——竞争、参展、获奖”,有人甚至提倡“把书法引向西方表现主义”,等等等等,在迷茫中,我通过网络、书展,寻找着书法的践行者,我发现了宫双华、王文英、张旭光、王友谊、苏士澍、魏殿松等等一大批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而又能走得出来的书家,我深信他们代表着中国书法的走向。(请参见拙著《批评的批评——走进书法经典》、《美学与书法经典探寻》)

我在《学得进,走得出》一文中对魏殿松的书法进行了评介,我首先是被他的30余篇《古代名篇》长卷所感动,篇篇精美赏眼。之后他到了故宫工作,浓郁的皇家气象,使他的书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比如他的新作《心经》,有这样几句题语:“惠风和畅,鸟语花香,书写心经,感受清凉。”将如此传统的《心经》注入了如此现代的情感,通篇流畅舒展,无拘无束,自然放达。“学得进”就是对传统的顶礼膜拜,做到得心应手;“走得出”就是有自家的心性和风格。皇家风范是一种气度,帝王书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汉章帝章草《千字文》,到晋文帝行楷《庆赐帖》,再到唐太宗行书《温泉铭》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直至清乾隆确定“三希帖”,并编刻书法丛帖《三希堂法帖》,将“馆阁体”书法推向了高峰,使其成为那一时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帝王书法继承的是二王的血脉、唐楷的法度和、董的延续,历代统治者都视此为正宗,遂成学书必经之路。是为了规范,而削减了个性,给馆阁体带来了负面效应,强调共性,强调规范,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只强调共性,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就会流于俗魏殿松的书法恰恰是传承了帝王书法的正面成果:阳刚大气。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他的大作:对《故宫楹联》的考证、注释、解说、分类,已有数万字的规模,真正的书家,无一不是一个学问家,因为汉字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汉字是形、声、义的结合体,有文字就有意义,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书法不是真正的书法,更与经典、大家无缘。我们看到了魏殿松向学者型书家的转变。他的行书《自作诗三首》早就预示他的情怀和憧憬:“庭前梧桐百年生,窗外垂杨绿倾城。昨夜雷惊夏至雨,今朝梦醒布谷鸣”书画同源,书法家可以不是画家,但不能不是诗人,真正的艺术家必定是诗人,没有诗人的情怀,艺术何以表达?魏殿松有这样的文化积淀,书法有望更为昌盛。

阅读    收藏 
标签:

交泰殿

 

故宫交泰殿的“无为”匾

故宫交泰殿的鈥溛尬澵

 

   

    在整理游览恭王府拍的照片时,查看了一些关于康熙题字的文字。康熙一生罕有题字。有种说法,今天的北京城内,除公文外,康熙皇帝的真迹墨宝只保留下三个字:

    恭王府后花园秘云洞内的康熙御书并加盖御印的“福”字碑上的“福”字。

    紫禁城交泰殿里那块康熙帝御书“无为”匾。    

    于是,特意翻出了年前在故宫交泰殿拍的照片细看:

 

故宫交泰殿的鈥溛尬澵

       匾的右上方写着“圣祖御书”  匾的左下方写着“乾隆六十二年丁巳御笔恭摹” 

       匾上“无为”两字,是乾隆恭摹他圣祖的御书,而不是康熙的真迹。

 

故宫交泰殿的鈥溛尬澵
   乾隆御制《交泰殿铭》中,乾隆的“无为”字迹,与乾隆摹写康熙的“无为”字迹有所不同。


故宫交泰殿的鈥溛尬澵


       宝座后的板屏,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


故宫交泰殿的鈥溛尬澵

 

    交泰殿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故宫交泰殿的鈥溛尬澵  
      交泰殿殿内顶部“盘龙衔珠藻井”。

 
阅读    收藏 
(2013-11-04 20:57)
标签:

故宫楹联之四

故宫楹联之四

【符望阁】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为该院的主体建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嘉庆七年(1802)修,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乾隆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画情八窗纳;
春意百花舒。
——佚名题符望阁

清风明月含无尽;
近景遐观揽莫遗。
——佚名题符望阁

云卧天窥无不可;
风清月白致多佳。
——佚名题符望阁

居中揽外襟怀畅;
系毂摩肩职植殷。
——佚名题符望阁

俯临常似披图画;
得契宛堪悦性灵。
——佚名题符望阁

绿树岩前疏复密;
白云窗外卷还舒。
——佚名题符望阁

【萃赏楼】

  萃赏楼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三进院落。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庆、光绪年间先后修葺。萃赏楼坐北朝南,卷棚歇山顶,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上下两层,各面阔5间,前后出廊。楼的正面下层为明廊,上层东四间为明廊,西梢间隔为暗廊,明间开门,余为窗。楼的后檐下层两次间各开一门,上层中间开门,余皆为窗。隔扇门均为步步锦隔心,夔龙团纹裙板,窗为步步锦支摘窗。上下檐柱间设雕花彩绘木栏杆。外檐饰博古纹苏式彩画,檐下安倒挂楣子。楼上后檐明间的门外凌空架一白石小桥,通往后山主峰上的碧螺亭。楼前假山峦峰叠起,洞谷相通。楼西侧有上下游廊与云光楼相接。

高居因见远;
贞复会旋元。
——佚名题萃赏楼

闲庭不改风还月;
欹案依然易与诗。
——佚名题萃赏楼

金界楼台思训画;
碧城鸾鹤义山诗。
——佚名题萃赏楼
    思训:唐画家李思训;义山:唐诗人李商隐

四围应接真无睱;
一晌登临属有余。
——佚名题萃赏楼

便有香风吹左右;
似闻了义示缘因。
——佚名题萃赏楼

素壁题诗还自检;
明窗披帙雅相亲。
——佚名题萃赏楼

【倦勤斋】

  倦勤斋位于宁寿宫花园最北端,符望阁后,北倚宫墙。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而建。倦勤斋座北朝南,面阔9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前出廊,檐下绘苏式彩画。东5间与符望阁相对,东西各接游廊,分别与符望阁东西廊相接,房廊相对,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自然形成东5间、西4间的格局。东5间,明间开门,余为步步锦支摘窗。明间檐下悬“倦勤斋”匾额。内顶棚糊以团花纹天花。从东次间东前檐柱至西次间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楼,以纱橱隔为小室数间,设宝座床多处。仙楼为卍字锦底竹丝挂檐,玉璧镶嵌,百鹿图裙板,夹纱双面绣隔心。装修精湛,为乾隆时期内檐装修之精品。中有通道与西4间连通。西4间,顶棚饰以竹架藤萝的海漫天花,周围竹篱环绕,楼阁间白鹤起舞,喜鹊嬉戏,姚黄魏紫,争芳斗艳,使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美景中,实为装饰室内的通景画。此画出自乾隆年间宫廷画师郎世宁、王幻学之笔,裱糊于室内墙壁,一扫丹柱椒壁之庄严单调。南立一楠木雕彩绘竹纹圆光罩,与北墙裱糊的彩绘竹篱圆光罩遥相对应。西侧一方形小亭,座西面东。亭为木质仿竹纹,亦称竹亭。四角攒尖式顶,上置涂金木宝顶。亭南与亭后有木质仿竹夹层篱笆。后檐两侧设门,供上下场用,此为倦勤斋小戏台,为太上皇在室内观戏而建。亭前亦设一仙楼,面西,正中上下均设宝座床,为观戏时所用。乾隆时,南府太监常在此演唱岔曲。斋前由东西两段游廊隔成一个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耸立,有十字方砖甬路,可以行进。西4间前一弧形院墙,中开八方门,通往竹香馆。

信可超绘事;
于焉悦性灵。
——佚名题倦勤斋

春秋富佳日;
松竹葆长年。
——佚名题倦勤斋

动趣都涵澹;
静机常觉宁。
——佚名题倦勤斋

当春莲带水;
坐久蕙烟微。
——佚名题倦勤斋

经书趣有永;
翰墨乐无穷。
——佚名题倦勤斋

【抑斋】

  抑斋位于外东路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内的东南角,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座北向南,仅2间,硬山式卷棚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前后出廊,檐下饰苏式彩画。前后开门,门户错置,步步锦隔扇门,余为槛窗,玻璃屉窗。室内为小佛堂,隔断之上嵌以佛龛。东间有门可暗通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斋前东南隅叠山上有撷芳亭;斋西为矩亭;斋北可至露台。

心田净洗全如水;
鼻观清分讵必莲。
——佚名题抑斋

【竹香馆】

  竹香馆位于宁寿宫花园符望阁的西北,西倚宫墙,面东而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建福宫花园碧琳馆而建。竹香馆上下两层,主楼三间,两侧耳楼各一间。耳楼两端又连斜廊,北通倦勤斋,南接玉粹轩。主楼为歇山卷棚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竹香馆外侧遍堆石山,下层窗口掩映在山石缝隙之中,珠联璧合,犹如天造地设。竹香馆前建有弓形墙垣,正中开八方形洞门,两侧安琉璃漏窗,将竹香馆围成独立小院。院内松柏苍翠,环境幽雅。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
——乾隆题竹香馆

松云清栋牗;
书契洽嫏嬛。
——乾隆题竹香馆

偶披风送爽;
恰傍竹延虚。
——乾隆题竹香馆

【延趣楼】

  延趣楼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三进院落西侧。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庆七年(1802)修,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延趣楼上下两层,连廊面阔5间,进深3间。上覆歇山卷棚顶,以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脊角安走兽5个。檐下梁枋饰以苏式彩画。延趣楼东、南、北三面出廊。廊檐部位上安倒挂楣子,下设栏杆。廊内侧安门窗以分隔室内外空间,门窗上部皆用棂条拼成步步锦形式,素朴雅致。室内装修以多种做工精美的瓷片镶嵌装饰,既朴实淡雅,又不失皇家气度。延趣楼初建时曾有天桥从楼上直通院内石山峰顶。嘉庆二十二年(1817),将天桥拆去,遂成现今的格局。

轩亭喜淳朴;
瓯砚总清嘉。
——佚名题延趣楼

【玉粹轩】

  玉粹轩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西倚宫墙,东与符望阁相望。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建福宫花园凝晖堂而建。轩广三间,前出廊。覆歇山卷棚顶,绿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轩内隔为三室,南称得闲室,北为佛堂。室内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馆。轩前东南侧横亘一道以彩色石片贴面的短垣,北侧则以游廊东与符望阁相接,将玉粹轩前隔出自成一体的小院。轩南与石山相连,有蹬道可达山顶。

甄性神明境;
陶情翰墨筵。
——乾隆题玉粹轩

禽音仍唱迦陵偈;
花色全标幻海禅。
——乾隆题玉粹轩

洗不期其筝笛耳;
悦原契此净明心。
——佚名题玉粹轩

春物薰馨含慧业;
名禽宛转入闻思。
——佚名题玉粹轩

【云光楼】

  云光楼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的西南隅,楼内匾额曰“养和精舍”。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形制仿自建福宫花园的“玉壶冰”。云光楼平面呈曲尺形,西倚宫墙,自北向南又折而向东。上下两层,上顶北侧为歇山顶,东侧则为硬山顶。前檐出廊,上层北侧以石桥与院内假山相通,东侧外接上下两层游廊与萃赏楼相接。楼前有假山蜿蜒横过,主峰建一亭名碧螺亭,平面为五瓣梅花形,形式独特。楼内东侧设佛堂,有匾额曰“西方极乐世界安养道场”。乾隆、嘉庆两位皇帝均有《养和精舍》诗咏。

一龛古佛钟鱼寂;
半榻天风衣袂寒。
——佚名题云光楼

四壁图书鉴今古;
一庭花木验农桑。
——佚名题云光楼

春鸟有言率和乐;
上林无树不森沉。
——佚名题云光楼

【九龙壁】

    九龙壁,我国三大古典龙壁之一。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宁寿门前的照壁,用琉璃砖瓦建造。壁上饰有九条蟠龙戏珠于波涛云气之中,姿态生动,色彩协调,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据传说于修建时,第三条白龙腹下有块琉璃砖被损坏,工匠买通监工后,用木块雕凿,嵌饰替代。竣工时,乾隆皇帝前来视察,他的“龙”眼也未看出破绽,否则工匠们将犯“欺君之罪”,而难逃杀身之祸。

川岳献珍符,烟煴阐瑞;
日星昭景贶,虬缦呈华。
——佚名题九龙壁东墙门

玉琯奏诚和,气调九寓;
璿枢征广运,衡正三阶。
——佚名题九龙壁西墙门

【养性殿】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每间以方柱支撑,隔为9间,前接卷棚抱厦4间。明间、次间开门,原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现为玻璃门窗,明间4扇,余各2扇。进深4间,室内隔为小室数间,曲折廻环。明间前后开门,中设宝座,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片金升降龙天花。左右置板墙与东西次间相隔,墙各辟门,对称而设,门楣之上置毗庐帽。东暖阁分为前后两组空间,前曰明窗,后曰随安室,室东悬“俨若思”匾,皆乾隆皇帝御笔。西暖阁隔为数间小室,北室为佛堂,建仙楼两层,内置佛塔、佛像,肃穆有制;南室称长春书屋。尽间仿养心殿三希堂制辟为墨云室,因毕沅进古墨而定名。西山墙外耳房仿养心殿梅坞而建,与殿相通,取名香雪堂。内以白石依墙堆砌山景,南面开窗,西、北、东三面彩绘壁画,西山墙辟小窗可观宁寿宫花园一角。养性殿作为太上皇帝寝宫,原为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此殿在光绪十七年重修后,除墨云室仍为和玺彩画外,其它均改为苏式彩画。

花鸟引机绪;
诗书蕴道荄。
——佚名题养性殿

太和道共养;
纯嘏性弥敦。
——乾隆题养性殿东暖阁

蜃窗日暖兰喷雾;
鸡树风轻玉霭春。
——佚名题养性殿

优游茀禄咸宜,宝箓日增侔岱华;
昌炽寿耆弥固,瑶躔春茂式玑衡。
——乾隆题养性殿

【仙楼】

    仙楼,在养性殿西暖阁北。

图书采秘蕴;
钟鼎玩清嘉。
——佚名题仙楼

秦符占岁美;
颐志叶春和。
——佚名题仙楼

【畅音阁】

  畅音阁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为清宫内廷演戏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始建,四十一年建成。嘉庆七年(1802)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光绪十七年(1891)维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畅音阁三重檐,通高20.71米,卷棚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一、二层檐覆黄琉璃瓦。阁面阔3间,进深3间,与南边5开间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层檐下悬“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寿台面积210平方米,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台面中部设地井,盖板可开合。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禄台、福台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畅音阁建筑宏丽,京西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即仿畅音阁规制建造。

琅璈逸韵应嵩乎,久矣八方从律;
阊阖晴光凝嶰吹,康哉九叙惟歌。
——乾隆题畅音阁大戏台
    琅璈:古乐器;八方:四方与四隅;嶰吹:泛指箫笛等乐器;九叙:代指百官

【寻沿书屋】

    寻沿书屋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后部东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属庆寿堂建筑组群。乾隆御制寻沿书屋诗首句“寻绎黄家语,沿迴学海澜”,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书屋命名之因。书屋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硬山顶。明间安步步锦槅扇门,余为槛墙支摘窗。前有垂花门1座,既是院门,亦为整个庆寿堂建筑群的主入口。东西配殿各3间,黄琉璃瓦卷棚硬山顶,明间开门,步步锦槅心。西配殿明间后檐开门,接过道直通乐寿堂前院。寻沿书屋院内正殿、配殿及垂花门之间以抄手游廊环抱相属,自成天地,营造出有别于庆寿堂其它院落的清雅的建筑氛围。慈禧太后住乐寿堂时,光绪皇帝每日清晨请安、侍膳,通常先至此处坐候。现建筑完好。

千年金鉴长留,插架宝书资政要;
寸晷铜仪恒惜,掞笺妙蕴发几余。
——佚名题寻沿书屋

【阅是楼】

  阅是楼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在畅音阁大戏楼的北侧,为清宫观戏场所。楼座北面南,前有月台,东西有配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嘉庆十三年(1808)拆去月台,改安踏跺,二十三年拆东西配楼,改建厢廊。同治十三年(1874)为慈禧四十寿辰观戏曾修整此楼。阅是楼单檐二层,卷棚歇山顶,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绘金龙和玺彩画。楼面阔5间,进深3间,前出廊。下层明间开玻璃门3扇,次、稍间为槛墙、支摘窗,上支窗为双步步锦格心,下为玻璃窗。上层明间安槅扇6扇,次、稍间装修与下层相同。阅是楼下层东西次间靠南窗均设有宝座床。楼东西辟门与两侧转角庑房相通,再与东西厢廊相连,经南部转角庑房可直达畅音阁南扮戏楼。阅是楼为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观戏处,厢廊是王公大臣陪观处。

插架牙签照今古;
开编芸气吐芬芳。
——佚名题阅是楼

樽饮康衢,风雨和甘均六幕;
弦调宝琴,星云景庆亘三阶。
——乾隆题阅是楼
    康衢:康衢谣,尧出游康衢儿童所唱之歌;六幕:天、地、四方。

芝篆薰晨鼎;
莲檠检夜书。
——佚名题阅是楼楼下东室

闲情空外寄;
妙道个中参。
——佚名题阅是楼楼下西室

载祥和,虬缦交呈旭采;
智仁偕乐寿,纯常懋迓春祺。
——佚名题阅是楼楼下西室

日长莲漏三阶正;
春到梅花合殿香。
——佚名题阅是楼楼上中室

开窗鱼鸟含天趣;
欹案诗书味道腴。
——佚名题阅是楼楼下中室

景丽瑶墀,鸾鹤翔空腾庆霭;
春回琼岛,鱼龙献瑞展新图。
——佚名题阅是楼楼下中室

澄怀观物真超矣;
得意忘言亦快哉。
——佚名题阅是楼楼后东室

【长春书屋】

    长春书屋,在养性殿西南。

花鸟引机绪;
诗书蕴道荄。
——佚名题长春书屋

闲寻绮思千花雨;
静想高岑六义清。
——佚名题长春书屋

转谛在语言而外;
悟机得真实之中。
——佚名题故宫妙莲华室

青莲法界本清净;
白毫相当常满圆。
——佚名题故宫妙莲华室

【乐寿堂】

  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嘉庆七年(1802)修葺,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周围廊。通面阔36.15米,通进深23.20米,建筑面积839平方米。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米。柱网结构为减柱造,即明间与东、西次间减杀了前檐4根金柱。为装修和支撑二层楼板的需要,在室内6根金柱南1.82米处增柱6根,东、西稍间靠北距老檐柱南1.6米处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观与构造柱相同,但上方没有承重的梁枋构架,至天花梁底皮止。乐寿堂明间前后檐为五抹步步锦槅扇4扇,余各间均为槛窗,槛窗分三层,下为玻璃窗,上二层步步锦支窗。室内明、次间以东西向阁道分隔成南北两厅。东西稍间南部和靠北墙通道为单层,余为两层,第二层面积达341平方米。大厅仙楼和东西稍间南部、北廊以及夹层、阁道的装修式样风格统一,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材,间饰玉石、珐琅等饰件。乐寿堂仙楼为乾隆时期建筑装修的代表作之一。天花为木雕,与整个室内装修相衬托,雍容华贵。乾隆五十二年(1760),大禹治水图玉山琢成后,一直陈设在北部大厅。“乐寿堂”匾悬于室内北部大厅北檐。

座右图书娱画景;
庭前松柏蕴春风。
——佚名题乐寿堂正室

乐同乐而寿同寿;
智见智而仁见仁。
——乾隆题乐寿堂座屏

土香阶草才苏纽;
风细盆梅欲放花。
——佚名题乐寿堂楹间

亭台总是长生殿;
鹤鹿皆成不老仙。
——佚名题乐寿堂东室

乐惟四时适;
寿与万方同。
——佚名题乐寿堂东暖阁

波含素影澄心镜;
鱼耀清渊识道机。
——佚名题乐寿堂东暖阁

景清神谧天常泰;
水趣山情静可沦。
——佚名题乐寿堂东暖阁北堂

智者乐兼仁者寿;
月真庆共雪真祥。
——佚名题乐寿堂西暖阁南室

趣为永哉畅非俗;
乐为仁者寄于山。
——佚名题乐寿堂西暖阁西室

闲披芸简窗前朗;
静听松风户外敲。
——佚名题乐寿堂西暖阁西室

夏鼎商彝共左右;
墨华笔露永新鲜。
——佚名题乐寿堂西暖阁西室

成阴乔木天然爽;
过雨闲花自在香。
——佚名题乐寿堂后厦

鸟吟花笑有余乐;
月白风清无尽藏。
——佚名题乐寿堂后厦

笼庭水树宜凉影;
匝砌烟花带露姿。
——佚名题乐寿堂后厦

智仁适会动还静;
枕葄无非史与书。
——佚名题乐寿堂后厦

智水仁山从体道;
奇花瑞草总含芬。
——佚名题乐寿堂后厦

商鼎周彝自典重;
槛花苑树相芬芳。
——佚名题乐寿堂后厦西北阁

心触清机亲翰墨;
目游润景足精神。
——佚名题乐寿堂后厦西北阁

动静得其宜,取义异他德寿;
性情随所适,循名同我清漪。
——佚名题乐寿堂

    八、外西路

    位于隆宗门外的大片区域之中,主要建筑有慈宁宫、慈宁花园,西花园,寿安宫、寿康宫、英华殿等。这些宫殿群是供前朝皇帝死后所留下来的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嫔等遗孀们的居住养老之地,因此又有寡妇院之称。英华殿供有西藩佛像,雨花阁供有三世佛、欢喜佛和康熙大帝的功德佛位等,此是寡妇们的念经拜佛之处。西花园敬胜斋是存放历代大量珍宝古玩的地方。溥仪退位后,宫中太监等疯狂进行盗卖。当事情败露后,他们为灭罪责而阴谋纵火烧毁,损失十分惨重。

【慈宁宫】

    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万历年间因灾重建。清沿明制,顺治十年(1653)、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十六年(1751)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内有高台甬道与正殿慈宁宫相通。院内东西两侧为廊庑,折向南与慈宁门相接,北向直抵后寝殿(即大佛堂)之东西耳房。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东曰徽音左门,西曰徽音右门。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1627)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清朝顺治十年(1653),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若皇太后薨,梓宫奉安于慈宁宫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礼。

人无功德三摩地;
龙象威神两足尊。
——乾隆题慈宁宫

百八牟尼,现庄严宝相;
三千牂牁,闻清净妙香。
——佚名题故宫慈宁宫

【吉云楼】

    吉云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内咸若馆西侧,坐西面东,面阔7间,东与宝相楼相对。明代原为咸若馆西配殿,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建为二层楼阁,三十六年(1771)悬满汉文“吉云楼”匾。楼上下室内正中均供有大尊佛像。佛像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底座及多层台阶的金字塔式供台,供台顶部是一道长墙式的千佛龛。供台上层层摆放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四壁、屋梁各处满做千佛龛,内供相同的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共计一万余尊,是为宫内一处名副其实的万佛楼。这种专供擦擦佛的宽敞殿堂可能是内地藏传佛殿中仅存者,西藏亦未见有实例,故为极其珍贵的佛教遗迹。

华海澄明,性源离色相;
法铃朗彻,觉地了声闻。
——乾隆题吉云楼,楼匾“如是室”
楼,东厢是宝相楼,西厢为吉云楼,围成半封闭的三合院。

【寿安宫】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改称咸安宫。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间在此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咸安宫官学移出。同年,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此宫修葺一新后改称寿安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皇太后七十圣寿庆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嘉庆四年(1799)将戏台拆除,扮戏楼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寿安宫南北长107米,东西宽78米,总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前后分为三进院落,东西各有跨院。正门寿安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当中门内设四扇木屏门照壁1座,上覆黄琉璃瓦顶。第一进院正殿为春禧殿,旧建筑何时被毁不详,现有建筑为1989年重建。此殿南向,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明间开门,其余为槛窗。殿左右辟穿堂门,与第二进院相通。

    中院正殿寿安宫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退进1间,设步步锦槅扇门4扇,次间、梢间设槛窗。后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设槛窗。殿两侧山墙各出转角延楼,环抱相属,向南与春禧殿后卷殿两山相连。寿安宫后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山,东西各有3开间小殿,名为福宜斋、萱寿堂。寿安宫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明代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间,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及七十岁圣寿节,乾隆帝都亲率皇后、皇子、皇孙等人至此跪问起居,进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贺寿,并于宫中设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东西两侧延楼中,陪同赏戏。乾隆四十一年(1776),畅音阁戏台修建完毕,次年皇太后逝世,寿安宫戏台便逐渐荒废。嘉庆四年(1799)奏准,拆去寿安宫戏台,在扮戏楼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贮南府升平署之行头、切末。

百福屏开,庆叶九如宏寿域;
五云丽景,恩敷万象入春台。
——佚名题寿安宫

芝栋云霞丽;
兰陔日月长。
——乾隆题寿安宫

庆霄辉寿曜;
仙圃丽春光。
——乾隆题寿安宫

钧庭延淑景;
璇戺蔼祥风。
——佚名题寿安宫

洪范演畴征备福;
黄钟肇律叶长生。
——乾隆题寿安宫

凤翥辉呈阿阁瑞;
珠联景绘泰阶符。
——乾隆题寿安宫

红梅翠竹天然画;
妙理清机不尽吟。
——乾隆题寿安宫

图畴递演京垓积;
律吕环生上下和。
——乾隆题寿安宫

宜春苑满恒春树;
介寿筵开益寿花。
——乾隆题寿安宫

静里远怀千古事;
意中常满十分春。
——乾隆题寿安宫

寿国乐舒长,韶成九奏;
安舆承悦豫,舞效三呼。
——乾隆题寿安宫

香扆引祥风,序符清晏;
仙壶承爱日,景叶升恒。
——乾隆题寿安宫

宝篆长生箓;
瑶屏集瑞图。
——乾隆题寿安宫

西池增宝箓;
南极耀珠躔。
——乾隆题寿安宫

鸣豫叶云韶,颂集九如开寿域;
祝釐陈彩舞,欢联万象谱春台。
——乾隆题寿安宫

【寿康宫】

    寿康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建成,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寿康宫南北三进院,院墙外东、西、北三面均有夹道,西夹道外有房数间。院落南端寿康门为琉璃门,门前为一个封闭的小广场,广场东侧是徽音右门,可通慈宁宫。寿康门内正殿即寿康宫。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廊,明间、次间各安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4扇,梢间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槛窗各4扇,后檐明间与前檐明间相同,其余开窗。殿内悬乾隆皇帝御书“慈寿凝禧”匾额,东西梢间辟为暖阁,东暖阁是皇太后日常礼佛之佛堂。殿前出月台,台前出三阶,中设御路石,月台左右亦各出一阶。寿康宫东西配殿面阔各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前出廊。东配殿明间安槅扇门,西配殿明间槅扇、风门为后来改装。次间均为槛窗,每间用间柱分为两组,窗棂均为一抹三件式。两配殿南设耳房,北为连檐通脊庑房,与后罩房相接。寿康宫以北是第二进院,后殿为寿康宫的寝殿,额曰:“长乐敷华”,有甬道与寿康宫相连。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出廊,明间安步步锦槅扇、玻璃风门,次、稍间安窗,上为步步锦窗格,下为玻璃方窗。室内以槅扇分为5间。后檐明间开槅扇门,接叠落式穿堂,直达后罩房。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于此,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乾隆朝孝圣宪皇太后、嘉庆朝颖贵太妃、咸丰朝康慈皇太后都曾在此颐养天年。孝圣宪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仍于每年圣诞令节及上元节前一日至寿康宫拈香礼拜,瞻仰宝座,以申哀慕之情。

玉琯应阳春,祥开南极;
璇宫呈丽景,庆洽西池。
——乾隆题寿康宫
    玉琯:玉管、玉律,古以律管候应四时节气;璇宫:即璇机玉衡,古测天文之器。

庆叶瑶图,融和开寿域;
祥呈阆苑,熙皞乐康衢。
——乾隆题寿康宫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乾隆题寿康宫

欢心依日永;
乐志愿春和。
——乾隆题寿康宫

凤集桐花来绛阙;
鹤衔桃实自丹山。
——乾隆题寿康宫

四海为家钦养志;
万年介祉永承欢。
——乾隆题寿康宫

金盘露满瑶华丽;
丹粟祥凝鹤算绵。
——乾隆题寿康宫

福集璇图天永锡;
祥开绮甲日重光。
——乾隆题寿康宫

【雨华阁】

    雨花阁位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清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于其中供奉西天梵像,雨花阁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雨花阁为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一、二层之间靠北部设有暗层,为“明三暗四”的格局。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四周出廊,乾隆三十二年(1767)添建前檐抱厦3间;南面明间开门,次间开双交四椀菱花槅扇槛窗4扇;屋顶南北为卷棚顶,东西为歇山顶,屋面覆绿琉璃瓦,屋脊和屋面剪边为黄琉璃;檐下采用白玛曲孜、兽面梁头等装饰,屋内天花装饰为六字真言及法器图案。二层面阔、进深各3间,东、西、南三面出平座;南面明间开门,次间安槛窗,黄琉璃瓦蓝剪边卷棚歇山顶。顶层面阔、进深各1间,正面开4扇槅扇门,两侧为槅扇窗;四面出平座,环以琉璃挂檐板;四角攒尖顶,屋面满覆鎏金铜瓦,四条脊上各立一条铜鎏金行龙,宝顶处安鎏金铜塔。龙和塔共用铜近一千斤,乾隆四十四年(1799)曾重造。建筑形制独特,具有浓郁的藏式佛教建筑风格。雨花阁严格按照藏密的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设计。底层称智行层,悬乾隆御题“智珠心印”匾额,供奉无量寿佛等事部主尊,佛龛之后有乾隆十九年(1754)制掐丝珐琅立体坛城3座。暗层称德行层,楼梯间前设供案,供行部佛像9尊,以宏光显耀菩提佛为中心,佛母和金刚各4尊分列左右。三层称瑜珈层,供瑜珈部佛像5尊。顶层称无上层,供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上乐金刚各1尊。每年四月初八日,宫中派喇嘛5名在雨花阁无上层诵大布畏坛城经。二月及八月初八日,各派喇嘛10名在瑜珈层诵毗卢佛坛城经。三月及六月初八、九月及十二月十五日,各派喇嘛15名在智行层诵释伽佛坛城经。每月初六日,在德行层安放乌卜藏经。雨花阁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神殿,对于研究藏传佛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神通力;
生欢喜心。
——乾隆题雨华阁

善果皆欢喜;
香云普吉祥。
——乾隆题雨华阁

三身具足根尘外;
万法齐归愿海中。
——乾隆题雨华阁

花布妙香霏四种;
金涂杰阁观诸天。
——雍正题雨华阁

青莲法界普清净;
白毫相光离色空。
——乾隆题雨华阁

灵鹫风香传妙偈;
澄潭月皎印如真。
——乾隆题雨华阁

妙会梵香三界上;
实参定印四天中。
——佚名题雨华阁

宝界现庄严,云凝华鬘;
香台开般若,雨散曼陀。
——乾隆题雨华阁

般若慈源,远通华海汇;
菩提觉路,妙转**圆。
——乾隆题雨华阁

七宝共庄严,金光高映;
四花纷拥卫,香雨浓霏。
——乾隆题雨华阁

妙果圆成,华海同归无尽藏;
灵因净证,珠宫常雨四时花。
——乾隆题雨华阁

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
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
——佚名题雨华阁

阅读    收藏 
(2013-11-04 20:45)
标签:

故宫楹联之三

故宫楹联之三

七、内西路

    内西路,“中宫”西侧,为西一长街,街西之建筑无论形式、规制、大小等均与内东路对称,俗称西六宫。具体为储秀宫、体和殿、翊坤宫、长春宫、体元殿和太极殿六座殿宇。其位于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即后三宫的西侧,与东侧的东六宫对称而建,均是后妃们居住及日常活动的宫殿。但后来屡加改造,打破了原来的格局,有的把门改成了殿堂,同时又沟通了相邻的院落,这样,比呆板的东六宫显得灵活多变了。

【储秀宫】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改曰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迴廊。迴廊墙壁上镶贴的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两棵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缓福殿,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建筑。后殿为丽景轩,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有东西配殿曰凤光室、猗兰馆。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

云鹤有奇翼;
瑶花无尘根。
——乾隆题储秀宫

琪花银树三千界;
霞彩瑶台十二层。
——佚名题储秀宫

彩云长绕甘泉树;
淑景初临建始花。
——乾隆题储秀宫

双阙晴烟笼菡萏;
九城初日照蓬莱。
——乾隆题储秀宫

龙衔宝盖承朝旭;
凤吐流苏带晚霞。
——佚名题储秀宫

万象晓归仁寿镜;
百花春隔景阳钟。
——佚名题储秀宫

庭小有竹春常在;
山静无人水自流。
——佚名题储秀宫

锦绣春明花富贵;
琅玕书报竹平安。
——佚名题储秀宫

百福屏开,九天迎瑞霭;
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
——乾隆题储秀宫

瑞集瑶图,融和开寿宇;
祥呈阆花,熙皞乐康衢。
——乾隆题储秀宫

龙影玉柯联,花明御路;
鸾声珠履玉,日瓦天衢。
——佚名题储秀宫
    龙影:皇帝的身影;鸾声:车铃声

【体和殿】

    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开门。东2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中间为过道,可出入。西2间亦连通,为饭后饮茶休息室。殿之东西耳房各有1间辟为通道,可连通翊坤、储秀两宫。殿前有东西配殿,东南有井亭1座。后檐出廊,东西两侧接游廊,北转与储秀宫东西配殿相连。该殿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九有庆光华,日月所照;
三无昭怙冒,天地同流。
——康熙题体和殿

日映东方,光华被艺圃;
源流北海,沆瀁挹文澜。
——慈禧题体和殿

【翊坤宫】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德茂椒涂绵福履;
教敷兰掖集嘉祥。
——乾隆题翊坤宫

彩云宝树琼田绕;
仙露琪花碧间香。
——佚名题翊坤宫

宝琴瑶瑟,蟠桃千岁果;
琪花芝草,温树四时春。
——乾隆题翊坤宫

松牖乐春长,既安且吉;
兰陔宜昼永,曰寿而康。
——佚名题翊坤宫

【长春宫】

  长春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复称长春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丰九年(1859)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明间开门,隔扇风门,竹纹裙板,次、梢间均为槛窗,步步锦支窗。明间设地屏宝座,上悬“敬修内则”匾。左右有帘帐与次间相隔,梢间靠北设落地罩炕,为寝室。殿前左右设铜龟、铜鹤各1对。东配殿曰绥寿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间,前出廊,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廊内壁上绘有18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巨幅壁画,属清晚期作品。长春宫南面,即体元殿的后抱厦,为长春宫院内的戏台。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门一道,与后殿相通。后殿曰怡情书史,与长春宫同期建成,面阔5间,东西各有耳房3间。东配殿曰益寿斋,西配殿曰乐志轩,各3间。后院东南有井亭1座。此宫明代为妃嫔所居,天启年间李成妃曾居此宫。清代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居住长春宫,死后在此停放灵棺。同治年至光绪十年(1884),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宫居住。

麟游凤舞中天瑞;
月朗风和大地春。
——康熙题长春宫

西山浓翠迎朝爽;
南陆微薰送午凉。
——佚名题长春宫

万象皆春入凤琯;
八方向化转鸿钧。
——乾隆题长春宫

山静都涵仁寿意;
星罗喜见会同归。
——佚名后题长春宫

月傍九霄,众星齐北拱;
山呼万岁,爽霭自西来。
——慈禧题长春宫

【咸福宫】

    咸福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为咸福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又加修整。咸福宫为两进院,正门咸福门为琉璃门,内有4扇木屏门影壁。前院正殿额曰“咸福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西六宫中其它五宫,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形制相同。前檐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槅扇槛窗,室内井口天花。后檐仅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檐墙。殿内东壁悬乾隆皇帝《圣制婕妤当熊赞》,西壁悬《婕妤当熊图》。山墙两侧有卡墙,设随墙小门以通后院。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顶,各有耳房。后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阔5间,硬山顶,东西各有耳房3间。前檐明间安槅扇门,设帘架,余间为支摘窗;后檐墙不开窗。室内设落地罩隔断,顶棚为海墁天花。殿内东室匾额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画禅室”,所贮王维《雪溪图》、米之晖《潇湘白云图》等画卷都是董其昌画禅室旧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东西配殿,堂前东南有井亭1座。咸福宫为后妃所居,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乾隆年间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皇帝崩,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下令不设床,仅铺白毡、灯草褥,以此宫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养心殿。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皇帝住于咸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在此居住。

天倪超万象;
神气领三元。
——乾隆题咸福宫

敬顺禔躬吉;
温恭受福宜。
——乾隆题咸福宫

【体元殿】

  体元殿原为启祥宫后殿,清咸丰九年(1859)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咸丰御笔匾题曰“体元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明间前后开门,次间、梢间为槛墙、支窗。室内各间安花罩虚隔,惟西梢间自成一室,有门与次间相通。东西各有耳房3间,中1间辟为通道,连通长春宫。殿后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卷棚顶,面北,与长春宫相对,为清晚期宫中唱戏之小戏台,亦称长春宫戏台。

西山浓翠迎朝爽;
南陆微薰送午凉。
——乾隆题体元殿

逊志好学以希圣;
自强不息以希天。
——乾隆题体元殿

【太极殿】

  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迴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殿前有高大的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与东西配殿组成一个宽敞的庭院。后殿为体元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明间开门。后檐接抱厦3间,为长春宫戏台。清光绪十年(1884),为庆慈禧五十寿辰,曾在此演戏达半月之久。明万历年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启祥宫。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

窗虚玉戺铺花影;
帘静金钩袅篆烟。
——佚名题太极殿

昭明三光,清和六合;
经营万亿,作成四时。
——慈禧题太极殿

以仁义为巢,凤仪阿阁;
与天人合机,象拱宸居。
——康熙题太极殿
    象拱宸居:传晋成帝时临邑王献一象,知跪拜,言四方来朝之意。

【建福宫】

    建福宫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清乾隆七年(1742)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修建而成。嘉庆七年(1802)重修。建福宫为一南北狭长的院落,东西宽约21m,南北长逾110m。整座院落从建福门起,以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和静怡轩4座重要建筑为核心,依次构成4进庭院。建福门是建福宫正门,位于南端宫墙正中,门内即第一进院落,抚辰殿居中而立。抚辰殿后即建福宫,其间以宽阔的甬道相连。抚辰殿后檐廊与建福宫前廊东西各接转角游廊9间,围合成廊院。建福宫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歇山顶,檐下施斗拱,前后檐明间各安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梢间前檐为槛窗,后檐为砖墙。室内明、次间以槅扇分隔,形成“一明两暗”的格局。明间后檐金柱间亦设槅扇,槅扇前设宝座,上悬乾隆御书“不为物先”匾。所有槅扇均为黑漆描金,槅心为双层灯笼锦棂条,中间夹纱,裙板、绦环板均绘五彩吉祥图案,工艺十分考究。东、西两次间后檐分设红漆描金炕罩和落地罩,西次间落地罩内供奉神位。房顶设软天花,顶棚及墙壁通贴团花图案银花纸。建福宫内装修色彩丰富,做工精致,是紫禁城建筑室内装修的代表作。由建福宫两侧游廊穿行可至第三进庭院,院中央即惠风亭。亭之北以红墙隔出最后一进院落,院中的静怡轩、慧曜楼后来划入西花园(建福宫花园)内。建福宫初建时拟为乾隆皇帝“备慈寿万年之后居此守制”之用,后因故未行。乾隆帝十分喜爱建福宫,时常到此游憩,吟咏亦颇多,著名之作有《建福宫赋》、《建福宫红梨花诗》等。后清宫定制每年嘉平朔日(腊月初一)皇帝御此宫开笔书福,以贺新禧。咸丰皇帝曾奉皇贵太妃在此进膳;孝德显皇后、孝贞显皇后(慈安)的神位也曾设于此宫。现建筑完好。

致虚涵白室;
式古凛丹书。
——乾隆题建福宫敬胜斋

吉云垂大地;
慈镜昭诸天。
——佚名题建福宫

交泰三阳肇羲象;
敛时五福协箕畴。
——乾隆题建福宫

十二灵文传宝炬;
三千净土荫慈云。
——佚名题建福宫凝晖堂

墨壶琴荐相先后;
旧咏新裁自品评。
——佚名题建福宫静怡轩

兰殿蔼晴晖,炉烟结翠;
芝宫呈秀采,砌草舒芳。
——佚名题建福宫静怡轩

雨润湘帘,苑外青峦飞秀;
风披锦幕,阶前红药翻香。
——佚名题建福宫静怡轩

香蔼绮疏,惠圃敷荣滋湛露;
风清釦砌,芝房擢秀映长春。
——乾隆题建福宫

【延春阁】

    延春阁,为建福宫的主体建筑,延春阁分为三层,中间是暗层,层与层之间的隔断与连接虚虚实实,繁复万端,因此号称“迷楼”。

流水如有意;
高云共此心。
——佚名题延春阁

湘管摛新会;
芸编发古香。
——佚名题延春阁

牙签披古鉴;
香篆引澄怀。
——佚名题延春阁

轩墀绕秀润;
书史足吟哦。
——佚名题延春阁

看花生意蕊;
听雨发言泉。
——佚名题延春阁

味道研精义;
随时爱景光。
——佚名题延春阁

素心悦澹泊;
胜托惟静虚。
——佚名题延春阁

窗意包涵画;
天容酝酿春。
——佚名题延春阁

山水之间发清响;
古代以上多同人。
——佚名题延春阁

四序调和怀育物;
万几清暇爱摊书。
——佚名题延春阁

地学蓬壶心自远;
身依泉石兴偏幽。
——佚名题延春阁

吟情远寄青瑶障;
悟境微参宝篆香。
——佚名题延春阁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佚名题延春阁

奇石尽含千古秀;
好花长占四时春。
——佚名题延春阁

拂槛露浓晴树湿;
卷帘风细落花香。
——佚名题延春阁

智珠不断恒河界;
明镜长悬兜率边。
——佚名题延春阁

瑶阶鹤绕三株树;
玉宇鸾鸣九子铃。
——佚名题延春阁

绿水亭前罗带绕;
碧山窗外画屏开。
——佚名题延春阁

青莲法界本清静;
白毫相光常满圆。
——佚名题延春阁

转谛在语言而外;
悟机得真实之中。
——佚名题延春阁

昼永花香醺似醉;
雨收天色碧于兰。
——佚名题延春阁

春蔼帘栊,氤氲观物妙;
香浮几案,潇洒畅天和。
——佚名题延春阁

玉砌风清,五色祥光连栋宇;
铜鉴昼静,四时佳气集蓬壶。
——佚名题延春阁

燕贺莺迁,乐意相关禽对语;
兰芽桂蕊,生香不断树交花。
——佚名题延春阁

【碧琳馆】

参得王蒙皴法;
写将杜甫诗情。
——佚名题碧琳馆

与物皆春,花木四时呈丽景;
抗心希古,图书万轴引清机。
——佚名题碧琳馆

    七、外东路

    紫禁城东北部有一组自成体系、占地46万平方米的建筑,被称为外东路。这一带,明朝是仁寿宫一号殿故址。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为其归政尊养之所。南北长100丈,东西36丈。保和殿后向东过景运门,再进锡庆门,即为外东路第一院落。院东是敛禧门,南面是一座九龙壁,北面是该组建筑的正门—皇极门。建筑群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包括皇极殿和宁寿宫,后部分为三路:中路包括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等;东路包括畅音阁大戏台、阅是楼、庆寿堂、景福阁等;西路则是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皇极殿等现已用来作为珍宝馆等陈列室。

【皇极殿】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贯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殿两侧为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庑中开门,东为凝祺门,西为昌泽门。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皇极殿为仿乾清宫制度改造。嘉庆元年(1796)新正,传位授宝典后,太上皇乾隆帝于此举行“千叟宴”,宴请90岁以上老人,时入宴群臣、耆老及并未入座者达五千余人。嘉庆七年(1805)、光绪十年(1884)先后修葺。光绪二十年(1894)在皇极殿行慈禧六十寿辰贺礼。光绪三十年(1904)西太后七十岁生日前后,在此分别接见奥、美等9国使臣。慈禧死后,曾在此停灵、治丧。皇极殿彩画原为金龙和玺彩画,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在此祝寿,将外檐改为枋心苏式彩画。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

宝祚巩黄图,环瀛介嘏;
祥雯辉紫极,璇阁凝厘。
——佚名题皇极殿

八表被慈徽,梯航景化;
百昌徵圣寿,萱萐书祥。
——佚名题皇极殿
    百昌:各种生物。

皇图盛际阳春,观苍驾日升九照;
帝座高临北极,庆紫垣星拱端居。
——康熙题皇极殿

顺时宣象,咸宜瑞履,青阳开左个;
懋德凝褆,孔厚祥延,紫气卫中垣。
——康熙题皇极殿

【景琪阁】

    景祺阁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嘉庆七年(1802)和光绪十七年(1891)加以修缮。景祺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底层四面出廊,前檐明间开门,接穿廊直抵颐和轩后檐,次间开槛窗,上为方格玻璃窗,下为玻璃屉方窗。室内西次间设小戏台,西梢间山墙辟小门与阁后小院相通;东次间内以槅扇分成小室数间,东梢间有楼梯通二层。一、二层之间设平座,寻杖栏杆施于二层擎檐柱间。二层前檐明间开步步锦槅扇门,裙板饰夔龙纹;次间、梢间均为步步锦支摘槛窗。东面明间开门,余皆为步步锦支摘槛窗。檐下原为金龙和玺彩画,光绪十七年(1891)修缮时为迎合慈禧太后之喜好改为苏式彩画,现已恢复为乾隆时期原貌。景祺阁前西侧小院内有回廊与乾隆花园符望阁相通,东侧有敞厅3间,与景福宫相邻。紧贴景祺阁东侧有假山一座,山顶原有翠环亭,后于道光年间拆除。山顶平台与景祺阁二层之间飞架汉白玉小石桥一座,山下有洞名曰“云窦”。景祺阁后小院内有房屋遗址,清末光绪皇帝之珍妃曾幽禁于此,小院西墙外即为珍妃井。

宝荚叶仙椿,亿龄延趾;
泰阶照景曜,九服均禧。
——乾隆题景琪阁

【颐和轩】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庆七年(1802)、光绪十七年(1891)两次重修。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槅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庆烟糺缦笼青琐;
淑景和訚丽紫宸。
——佚名题颐和轩
    訚:悦;紫宸:殿名

随时自适天倪协;
即事多欣道味涵。
——佚名题颐和轩

境是天然嬴绘画;
趣含理要入精微。
——佚名题颐和轩

静延佳日春常盎;
茂对祥风景总宜。
——佚名题颐和轩

景清神谧天常泰;
水趣山情静可论。
——佚名题颐和轩

趣为永哉畅外俗;
乐惟仁者寄于山。
——佚名题颐和轩

乐在人和,肯寄高闲规宋殿;
寿同民庆,为申尊养托潘园。
——乾隆题颐和轩

生意无边,奏曲文禽皆玉琯;
真机可挹,交枝仙萼拥金铃。
——佚名题颐和轩,

静泰怡神,瑞霭光辉临黼扆;
冲融契道,祥风蔼吉畅文轩。
——佚名题颐和轩

【宁寿宫】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台与皇极殿相接,四周以黄绿琉璃砖围砌透风灯笼矮墙。宫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顶。檐廊柱枋间为镂空云龙套环,枋下云龙雀替,皆饰浑金,堂皇富丽。内外檐装修及室内间隔、陈设皆仿坤宁宫。东次间开门,置光面板门两扇,上为双交四椀亮子,门左右下砌槛墙,上安直棂吊搭窗。余各间均为槛墙、直棂吊搭窗。每间上部各安双交四椀横披窗3扇。后檐明、次间为门,每道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4扇,余各间砌墙。室内吊顶镞花蝙蝠圆寿字天花。迎门一间后檐设一小室,内置煮肉锅灶。西侧3间敞通,安木榻大炕,设有萨满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为祭祀之所。东侧两间相连为卧室,后檐设仙楼,东山墙辟门,可通庑房。宁寿宫两侧建庑房及南转角与东西两庑相连,两庑各9间,均于南数第3、6间开门。殿后左右各有一座砖砌的方形烟囱,上安铜顶,为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所用。改建后的宁寿宫成为紫禁城内除坤宁宫以外的另一处体现满族风俗的重要建筑。乾隆皇帝《宁寿宫铭》补记称:“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宁宫,祖宗时祀神之所,祭毕,召王公大臣进内食祭肉。国初定鼎燕京,则于乾清宫后殿坤宁宫行祀神礼,一如清宁宫之制,至今仍循旧章。余将来归政时,自当移坤宁宫所奉之神位、神竿于宁寿宫,仍依现在祀神之礼。”说明了宁寿宫改造的原因。宁寿宫原为龙凤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宁寿宫,遂将外檐围廊改为苏式彩画,失去了庄严的风格。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

四周应接真无暇;
一晌登临属有缘。
——佚名题宁寿宫

周雅庆攸宁,长宜茀禄;
箕畴徵曰寿,递演京垓。
——乾隆题宁寿宫

九重敷敛范,陈箕曼羡,蕃厘共锡;
万国会归光,戴斗荡平,轨路同遵。
——乾隆题宁寿宫

【宁寿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位于宁寿宫后区西路。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改建宁寿宫时,在后区西部南北长160m,东西宽约40m的窄长地段内建成一座花园,以备乾隆皇帝归政后游赏,故又称乾隆花园。宁寿宫花园南北分隔成四进院落,每一院的布局各具特色。第一进院主体建筑为古华轩,轩前一株古楸树,轩因此得名。轩东山峦上有承露台,轩西为凿有流杯渠的禊赏亭,亭北山上有旭辉庭。轩南有假山,其间有曲径。轩东南角有曲廊、矩亭、抑斋围成的小院,院内东南堆砌假山,山上小亭名“撷芳亭”。古华轩后垂花门内即第二进院。正房遂初堂,东西有配房,转角廊、倒座廊将正房、配房、垂花门联为一体,是个典型的三合院。院中湖石点景,花木三五。遂初堂后第三院以山景为主。院中峰峦起伏,山间有深谷,山下有隧洞通向四方。上山有蹬道,山上有天桥,耸秀亭屹立山顶。院北有萃赏楼,西有延趣楼,东南麓有座北面南的三友轩,三面出廊,东面紧靠乐寿堂西廊。萃赏楼北是花园最后一院。主体建筑符望阁,阁南山屏之上建有碧螺亭,其造型设计及装修均采用5瓣梅花形或折枝梅花纹。亭南有小虹桥通萃赏楼。山屏西南养和精舍平面为曲尺形。阁西有玉粹轩,阁北有倦勤斋,玉粹轩北依西墙有小楼竹香馆,外围一道南北向弓形矮墙。倦勤斋南、玉粹轩北接有爬山廊,可达竹香馆二层。宁寿宫花园布局十分得体,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经营有绪。屋顶类型力求变化,色彩丰富,有黄、绿、蓝、紫、翠蓝等色,梁枋彩绘大量使用了金线苏式彩画。中轴线布置有变化,后半部轴线略东移。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

【衍祺门】

    衍祺门,乾隆花园正门。

心田净洗全如水;
鼻观清芬讵必莲。
——乾隆题衍祺门

【古华轩】

  古华轩为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古华轩的装修古朴素雅,尤其轩内天花别具一格,摈弃通常的彩绘装饰方法,采用以卷草花卉为图案的楠木贴雕,典雅高贵,气度不凡。由于图案凸起于天花板之上,在光影的变化中产生很强的立体感,虽不如彩绘贴金般光灿夺目,但其艺术韵味和装饰效果却独具一格,别出心裁。

明月秋风无尽藏;
长楸古柏是佳朋。
——佚名题古华轩

【遂初堂】

  遂初堂位于宁寿宫花园中轴线上,古华轩后,为宁寿宫花园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庆、光绪年间重修。遂初堂面阔5间,进深3间,坐北面南,黄琉璃瓦卷棚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前后出廊。前廊下悬乾隆御笔满汉文“遂初堂”匾。中间开门,余开支摘窗。明间为过厅,穿厅而过可至宁寿宫花园的第三进院落。左右出转角游廊,与东西配房前廊相通。东西配房各5间,北3间明廊,中间开门,南2间为暗廊。配房南端出廊,与院墙垂花门的倒座游廊相接。外檐均饰苏式彩画,虎皮石墙基。正房、东西配房及转角游廊、廊房相连,围成一座方正的庭院。院门为四扇绿漆的垂花门。院内叠石山一座,湖石点景,花木三五,环山植竹,绿树翠荫,海墁地面中铺设方砖甬路,以连通正房与东西配房。

屏山镜水皆真縡;
萝月松风合静观。
——佚名题遂初堂

墨斗砚山足遣逸;
琪花瑶草底须妍。
——佚名题遂初堂

【佛日楼】

    佛日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慧曜楼而建,北依宁寿宫北宫墙,东有石梯与梵华楼相连。楼为2层,上下各3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歇山顶。佛日楼一层间隔成数室,供奉藏传佛教五大密教主尊(密集金刚、上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五方佛和释迦牟尼佛。二层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北、东、西三壁设长供案,上供无量寿佛小铜像378尊。楼前以虎皮石饰面墙围成小院,开月洞门,门外即景祺阁东院,西行可至景福宫。

鸟雀听经皆宿慧;
风旛说偈自高标。
——乾隆题佛日楼

 
阅读    收藏 
(2013-11-04 20:39)
标签:

故宫楹联之二

故宫楹联之二

三、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御花园主要有三大特色:其一,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其二,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其三,彩石路面,古朴别致。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绛雪轩】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一座琉璃花坛制做得极为精细,体量、造型恰到好处,下部为五彩琉璃的须弥座,饰有行龙及缠枝西番莲图案,上部用翠绿色栏板、绛紫色望柱环绕,基座与栏板之间施用了一条汉白玉石的上枋,色彩对比强烈,却又十分协调,为宫中花坛少有之杰作。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轩前原有海棠树5株,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太平花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有稀疏小齿,4枚白色花瓣,初夏开花,清香淡雅。花坛前竖一远古木质化石柱,铁灰色,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

花初经雨红犹浅;
树欲成阴绿渐稠。
——乾隆题绛雪轩

树将暖旭轻笼牗;
花与香风并入帘。
——乾隆题绛雪轩
    或谓此联原为乾隆题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

东壁焕图书,琳琅满目;
西清瞻典册,经纬从心。
——乾隆题绛雪轩

【养性斋】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始建于明代,称乐志斋,清代改今名。斋为两层楼阁式,原为7间,座西面东。清乾隆十九年(1754)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平面呈凹形,前出月台1座。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月台面改墁金砖。道光时亦曾修葺。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前檐出廊,下层东面明间开门,次间及南北转角3间均为支摘窗。楼上正中悬康熙帝御笔匾:“飞龙在天”。楼下正中悬匾“居敬存诚”,北楼下东向匾曰:“悦心颐神”。斋前叠石环抱,曾有曲流馆,后拆除。清嘉庆、道光两帝时常来此斋。逊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曾在此居住。

古香研道秘;
新藻发春妍。
——乾隆题养性斋

心迹只今偏爱澹;
诗情到此合添幽。
——康熙题养性斋

一室虚生无限白;
四时不改总常青。
——康熙题养性斋

自是林泉多蕴藉;
依然书吏得周旋。
——康熙题养性斋

日永亭台爽且静;
雨余花木秀而鲜。
——康熙题养性斋

四季风光无尽藏;
百城古帙有余馨。
——乾隆题养性斋

体道鸢鱼看活泼;
清闲书史挹菁英。
——乾隆题养性斋

暇当绨几身聊憩;
景入纱疏意与存。
——乾隆题养性斋

【延晖阁】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阁座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迴廊环绕,玲珑轻盈。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丽日和风春澹荡;
花香鸟语物昭苏。
——乾隆题延晖阁

雪朗西山送寒色;
花辉东壁发生馨。
——乾隆题延晖阁

锦座凝香,花敷春苑丽;
晴窗挹翠,霞带晓屏舒。
——乾隆题延晖阁

树石接蓬莱,三色矞云成幄;
轩窗骞象纬,千秋宝箓凝图。
——佚名题延晖阁

【澄瑞亭】

    澄瑞亭位于御花园的西北,正北为倚园北墙而建的位育斋,正南为千秋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米,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座落于桥上。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檐枋下安华板。亭东西两侧的石雕栏板亦为桥的栏板,蕉叶纹望柱头。亭南北两面设踏步,作为进出口。方亭内为金龙图案井口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檐下龙锦彩画。抱厦三面开敞。亭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前檐抱厦为清雍正十年(1732)所添建。亭的四面原装有护墙板以开门窗,内设斗坛,后拆除。

景运舒长,天上庆云环紫极;
太和翔洽,日边甘露湛瑶墀。
——乾隆题澄瑞亭

【摛藻堂】

  摛藻堂位于御花园内堆秀山东侧,依墙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西墙辟有一小门,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室内放置书架,为宫中藏书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此。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乾隆题摛藻堂

庭绕芳毯铺生意;
座有芸编结古欢。
——乾隆题摛藻堂
    芸编:古人常把芸香夹入书中以防虫蛀,故以芸编称古书。

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
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
——乾隆题摛藻堂

【天穹宝殿】

    天穹宝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东小长街北段钦昊门内,东临东筒子路,西邻景阳宫。始建于明代,初名玄穹宝殿。清顺治朝改建,后避康熙皇帝讳更名为天穹宝殿。天穹宝殿的院落为长方形,南墙正中开琉璃门1座,名天穹门。门外有横巷,东抵东筒子西侧宫墙,西端为钦昊门。院中正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东西配殿各3间,南院群房9间。此处乃祭祀昊天上帝之殿堂,是宫中道教活动的场所,并与钦安殿、大高玄殿同为贮藏宫中道经之处。殿内原悬挂玉帝、吕祖、太乙、天尊等画像,每年于此举办天腊道场(正月初一)、天诞道场(正月初九)、万寿平安道场(皇帝生辰)等活动,平时由景阳宫太监负责洒扫。清代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曾到此拈香祈雪、祈晴。现建筑完好。

无言妙化资元始;
不己神功运穆清。
——乾隆题天穹宝殿

颂启椒花,百子池边日暖;
觞浮柏叶,万年枝上春晴。
——康熙题天穹宝殿

【淑芳斋】

    漱芳斋,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乾隆皇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漱芳斋为工字形殿,前殿与南房、东西配殿围成独立的小院,其间有游廊相连。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安风门,余皆为槛窗。室内明间与次间以落地罩分隔,东次室额曰“静憩轩”,为乾隆七年(1742)御题,是弘历旧时读书处。殿前东西配殿各3间,东配殿明间前后皆开门,东出即御花园。院落南房北面接戏台一座,与漱芳斋前殿相对。戏台为亭式建筑,面阔、进深各3间,黄琉璃瓦重檐四角攒尖顶。台面90平方米左右,是宫中最大的单层戏台。后殿名“金昭玉粹”,面阔5间,进深1间,前檐明间接穿堂与前殿相连,余皆为槛窗。另有西耳房1间,西配房3间。殿内西梢间修亭式小戏台一座,面东,额曰“风雅存”。台后开小门与西耳房相通。殿之东室额曰“高云情”,与小戏台相对,为侍宴观戏之处。乾隆年间,皇帝每岁新正先至西苑阐福寺拈香,而后到漱芳斋开笔书福。逢万寿节、圣寿节、中元节、除夕等重要节日,常侍奉皇太后在后殿进膳、看戏,并赐宴于王公大臣。道光、咸丰、同治等朝依旧奉皇太后或皇贵太妃等人在此用膳。宣统皇帝逊位后,同治帝瑜妃、瑨妃曾居漱芳斋芝兰室,遇太妃诞辰日,仍于此处传戏,直至溥仪被迫“即日出宫”。

澄心待万几;
恭己奉三元。
——佚名题淑芳斋

花香鸟语群生乐;
月霁风清造物心。
——乾隆题淑芳斋

自喜轩窗无俗物;
聊将山水寄清音。
——佚名题淑芳斋

瑞景琼楼开锦绣;
欢声珠阁奏云韶。
——佚名题淑芳斋

绿绮琴弹白雪引;
乌丝绢写黄庭经。
——佚名题淑芳斋

思庶政惟和,不敢自逸;
由旧典时式,其永无愆。
——佚名题淑芳斋

写诚敬之心,礼章乐亮;
绘恬熙之象,日丽风和。
——佚名题淑芳斋

清燕凝神,天和闲处养;
从容守正,元化静中涵。
——佚名题淑芳斋

    四、东翼

【文华殿】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1538),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始重建,其时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规橅殆依明制为之”。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

讵为饰其貌;
还因尊所闻。
——康熙题文华殿

道契松云,心传符赤帝;
祥呈河洛,治统启青皇。
——佚名题文华殿

道脉相承,经典昭垂千圣绪;
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
——乾隆题文华殿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万几清暇,瑶编披览惜三余。
——张居正题文华殿

【库房门】

    库房门,在文华殿东南。

涵三化洽归玑镜;
吹万风和转玉勺。
——佚名题库房门

【传心殿】

    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整个院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媲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传心殿院落从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3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建筑。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景行门和传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夹东西墙而建,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景行门面阔3间,明间前后檐开门,黄琉璃瓦悬山顶。门之北为传心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各3间,值房5间。传心殿是清代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之处。“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一般于每年春季的2月至5月和秋季的8月至冬至间举行,逢单日设讲,酷暑、严寒时节辍免。传心殿建于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设皇师伏羲、神农轩辕位,帝师陶唐、有虞位,王师禹、汤、文武位,皆南向。东设周公位,西设孔子位。

帝典王谟昭万有;
乾苞坤络奉三元。
——乾隆题传心殿
    三元:史载夏以寅月、殷以丑月、周以子月为岁首,是为三统或称三元、三正,此借指三代

地近玉阶通御气;
春回琼琯驻韶光。
——佚名题传心殿角门

【直房】

    直房,在传心殿东。

承恩沾沆瀣;
接武引星辰。
——佚名题直房

【文渊阁】

  文渊阁,清宫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文渊阁座北面南,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置。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6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两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更具园林建筑风格。阁前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桥,石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美。阁后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以松柏,历时二百余年,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造型独特。亭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四十七年(1728)《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四库全书》连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文渊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以经部儒家经典为首共22架和《四库全书总目考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放置一层,并在中间设皇帝宝座,为讲经筵之处。二层中三间与一层相通,周围设楼板,置书架,放史部书33架。二层为暗层,光线极弱,只能藏书,不利阅览。三层除西尽间为楼梯间外,其它五间通连,每间依前后柱位列书架间隔,宽敞明亮。子部书22架、集部书28架存放在此,明间设御榻,备皇帝随时登阁览阅。乾隆皇帝为有如此豪华的藏书规模感到骄傲,曾作诗曰:“丙申高阁秩干歌,今喜书成邺架罗,……。”清宫规定,大臣官员之中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允许可以到阁中阅览书籍,但不得损害书籍,更不许携带书籍出阁。《四库全书》编成后,最初用了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四阁又称“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称“南三阁”。七部之中或已亡失,或为各图书馆收藏。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插架牙签照今古;
开编云气吐芬芳。
——乾隆题文渊阁

荟萃得殊观,象阐先天生一;
静深知有本,理赅太极涵三。
——乾隆题文渊阁

壁府古含今,藉以学资主敬;
纶扉名副实,讵惟目仿崇文。
——乾隆题文渊阁

【銮仪卫门】

    銮仪卫门在文渊阁东。

仙仗五云,鸾鸣和盛世;
德车七宿,龙角运中天。
——佚名题銮仪卫门

五、西翼

【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同治八年(1869)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四库藏书,宝笈牙签天禄上;
三长选俊,缥囊翠袖月华西。
——乾隆题武英殿

【尚衣监】

    内官十三衙门之一,尚衣监在武英殿西,殿宇二层,为皇子居处。

上天垂衣明藻火;
日边珥笔颂星云。
——佚名题尚衣监

【咸安宫】

    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清内务府在宫内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设于此,称咸安宫官学。清雍正七年(1729)在宫内设官学,原址位于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为明代建筑,天启年间客氏曾居之。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改建。康熙时废太子允礽曾禁锢于此。雍正六年(1728)奉旨:咸安宫见在空闲,著设立官学。七年,咸安宫内修理读书房三所。乾隆十六年(1751),咸安宫改建后称寿安宫,为皇太后、妃等居住之所。将咸安宫官学移至西华门内、武英殿西,尚衣监处,后因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圯,二十五年(1760)在尚衣监西边为咸安宫官学新建校舍,门三间,门内影壁一座,内为三进院,每进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共有房二十七间。新建校舍依官学的名称仍命名为咸安宫。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咸安宫址上建宝蕴楼,作为文物库房。今仅存宫门3楹,南向开门,匾曰“咸安门”。

行庆恩涤,阳春资发育;
右文典重,云汉仰昭回。
——佚名题咸安宫
右文:崇文,右为尊;云汉:天河;昭回:光旋

六、内东部

    内东部,“中宫”东侧,为东一长街,有一组由6个相同形式的院落组成的建筑,人们称其为东六宫,即钟粹、景阳、承乾、永和、景仁和延禧等六宫。原为明、清两代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该处各院落中均有主殿一座,而殿前是一座与殿名相同的门,门外左右又各有一门。

【钟粹宫】

  钟粹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二十三年(1897)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宫门内添加垂花门、游廊等。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钟粹门,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苏式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院内西南角有井亭1座。钟粹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清咸丰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时,道光皇贵妃,即恭亲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宫,代为抚育奕詝。咸丰帝孝贞显皇后自入宫即在钟粹宫居住,直至光绪七年(1881)去世。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

篆袅猊炉知日永;
风清虬漏报春深。
——乾隆题钟粹宫

瑞雪霁南山,寒收玉宇;
条风嘘北斗,春满金瓯。
——佚名题钟粹宫

【麟趾门】

    麟趾门,在钟粹宫内。

璚云晓护苍龙阙;
玉斗春回紫凤城。
——乾隆题麟趾门

【千婴门】

    千婴门,在钟粹宫北。

星转璇杓,光映卿云五色;
春回玉琯,祥开彩胜千枝。
——乾隆题千婴门

【景阳宫】

  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明代为嫔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贮图书之地。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面阔3 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斗栱,绘龙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间为玻璃窗。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柔嘉肃敬”匾。天花为双鹤图案,内檐饰以旋子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为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后院正殿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和玺彩画。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诗经图》卷于此,乾隆御题额曰“学诗堂”。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原收藏于此。东西各有配殿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格局。

生机对物观其妙;
义府因心获所宁。
——乾隆题景阳宫东室

蜃窗日朗兰喷雾;
雏树风轻玉霭春。
——乾隆题景阳宫西室

书圃礼园无斁好;
瓯香研净有余欣。
——乾隆题景阳宫西室

古香披拂图书润;
元气冲融物象和。
——乾隆题景阳宫后殿

颂启椒花,百子池边日暖;
觞浮柏叶,万年枝上春晴。
——康熙题景阳宫前殿

【承乾宫】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略有修葺。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崇祯七年(1634)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饰以旋子彩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三秀草呈云焕彩;
万年枝茂露香凝。
——乾隆题承乾宫

红日初升,万户祥云临覆道;
青阳乍转,九天佳气蔽重楼。
——乾隆题承乾宫

【永和宫】

  永和宫,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后院正殿曰同顺斋,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双交四椀槅扇门4扇,中间两扇外置风门,次间、梢间槛墙,步步锦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黄道呈祥,八表星环紫阙;
青阳布泽,三阶日丽丹霄。
——乾隆题永和宫
    八表:八荒,极远之地;三阶:亦称泰阶,星名,分上中下三台,共六颗星。

【同顺斋】

    同顺斋,位于永和宫后殿。瑾妃于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入宫后就一直居住在永和宫后殿的同顺斋里,这里至今还保留了当年瑾妃生活的原状。

玉堂迎燕喜;
金谷振麟祥。
——康熙题同顺斋

【景仁宫】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光绪十六年(1890)先后修缮。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槛墙、槛窗,门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配殿南北各有耳房。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建耳房。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亦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春纪八千,和风翔寿宇;
皇居九五,香露霭仙宫。
——乾隆题景仁宫

紫禁迎春,瑞拂千条御柳;
丹楼映日,祥开万树宫花。
——延禧宫

阅读    收藏 
(2013-11-04 20:29)

故宫楹联之一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皇宫。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垣而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星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微宫。明永乐四年(1406)始建,占地七十二万多平方米,屋宇九千多间。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亦是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体。内中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现为故宫博物院。故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对“紫禁城”一词中“紫”字的来历及其含义,过去大致有三种解释:一、据神 话传说,天帝住的“天宫谓之紫宫”(《广雅·释天》),而封建帝王自命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所以他住的宫殿也应相当于天上的“紫宫”。二、从中国古代“紫气东来”的典故而来,认为“紫气”是象征皇帝的祥瑞之云气。三、从古代的“星垣”学说而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星垣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及其它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而紫微星垣处于三垣的中央,是代称天子的。紫微星即北斗星,其由群星环绕拱卫,古时有“紫微正中”和“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之说。因此紫禁城中的“紫”字正是从上述观念而来的。同时,“天子”居住的皇宫,戒备森严,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城,所以旧时被称之为紫禁城。太和殿在故宫中极为高大突出,象征“天”的崇高伟大。乾清、坤宁二宫,则象征天、地;其两侧的日精、月华二门,象征日、月;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而东、西六宫以外的数组建筑,便象征天上的众群星。这些象征性的建筑群,拱卫着象征天地合璧的乾清、坤宁二宫,以显示天子的威严,以皇帝“受命于天”和“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
    在公元1420--1911年这491年间,从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博仪,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后居住在这座宫殿内,对全国实行封建统治。宫内有各类殿宇9000余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故宫由外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政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宁殿(皇帝结婚新房)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西六宫(皇纪宫室),辅以养心殿、奉先殿、斋宫、毓庆宫、宁寿宫、慈宁宫以及御花园等,是皇帝平日处理政务及皇帝、皇后、皇太后、纪嫔、皇子、公主居住、礼佛、读书和游玩的地方。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前三 殿、后三宫坐落于全城中轴线上,气势雄伟,豪华壮观,为我国现存的最 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别具一格,辉煌壮丽,并具中国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宫。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废帝博仪仍居住在故宫后半部分。1912年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把博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将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1949年以后,政府对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院。并在西华门内成立第一档案馆,专门从事整理政府和宫廷档案。

一、外朝三殿

    外朝三殿俗称三大殿,是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也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建筑。东西两庑各32间,东庑正中为体仁阁(明代叫文昭阁),西庑正中为弘义阁(明代叫武成阁,珍藏永乐大典处)。两庑之房是内府的银、皮、缎、衣、瓷、茶六库。三大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形须弥座上,该座由汉白玉雕成,高二丈余,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这里也称丹墀或丹陛。每层丹陛都横卧地袱,上立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地袱下有排水沟伸出底部,雕出螭首,口中小孔为出水口。整座丹陛上共有螭首1142个,如遇雨天,可见“千龙吐水”之奇观。本区全部占地面积约87万多平方米。

【协和门】

    熙和门,在金水桥西的门前广场旁,门前东西两庑各22间,皆崇基。东庑正中为协和门,西庑正中为熙和门。协和门之南庑为内阁诰敕房,北庑是稽察上逾处。熙和门南庑是书处,北庑是起居注公署。广场东南隅是内阁公署,西南隅是膳房库。熙和门旁有一铁环,粗如拇指,距地3尺,传为康熙拴驴处。

协气东来,禹甸琛球咸辑瑞;
和风南被,尧阶蓂荚早迎春。
——佚名题协和门
    联嵌“协和”。琛球:宝玉名,代指朝贡各国;蓂荚:瑞草

【熙和门】

景纬霞敷,星罕灿三辰珠璧;
元和春盎,云璈宣六代咸英。
——乾隆题熙和门
    云璈:古乐器;咸英:古帝王乐曲名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米、重约4300公斤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米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日丽丹山,云绕旌旗辉凤羽;
祥开紫禁,人从阊阖觐龙光。
——佚名题太和殿左门

鳷观祥云,九泽同文朝玉阶;
凤楼焕彩,八方从律度瑶阊。
——康熙题太和殿右门

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
凤城回北斗,万邦和谐颂平章。
——佚名题太和殿

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
——乾隆题太和殿

【体仁阁】

  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毁于火,当年重建。体仁阁高25米,座落于崇基之上,上下两层,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下层面阔9间,进深3间,明间为双扇板门,左右各3间安装一码三箭式直棂窗,两梢间、山墙及后檐用砖墙封护。檐下施以单昂三踩斗栱。一层屋檐上四周是平座,平座周围廊装有24根方形擎檐柱,用以支承顶层屋檐,柱间设寻杖栏杆连接,站在平座上可凭栏远眺。上层楼7间,四面出廊,前檐装修斜格棂花槅扇28扇,梢间与山墙及后檐墙用木板做封护墙,减少了下层的承重力。檐下为重昂五踩斗栱。檐角安放脊兽7个。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于此。乾隆年重建后,此处作为清代内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143座。

黄道开天,东壁琛阁辉玉宇;
紫宸日丽,西山爽气映瑶阶。
——佚名题体仁阁

【弘义阁】

  弘义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与体仁阁相对而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毕仍交该库收存。弘义阁与体仁阁作为太和殿的陪衬建筑左右对称,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时体仁阁被火烧毁,就是仿照弘义阁重建的。由于二阁是太和殿的两厢,在形制上既要有主有从,又不能相差太大,影响和谐,因此建成楼阁形式,两层之间设腰檐,出平座,屋顶为单檐庑殿顶,此种做法使其高度达到23.8米,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7/10,又高于与其相邻的庑房,既不逾越建筑等级之制,也无两厢渺小之感,同时又改变了建筑空间的呆板。二阁与主体建筑配合协调,使整组建筑愈显气势恢宏。

画栋凝熙,东望摄提辉晓日;
彤庭延景,北临棨戟动朝光。
——乾隆题宏义阁

【中和殿】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中和殿门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仁寿握乾符,万国车书会极;
中和绵鼎箓,九天日月齐光。
——乾隆题中和殿

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
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乾隆题中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顺治三年(1646)至十三年(1656),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凝鼎铭而当阳,圣箓同符日月;
握乾枢以御极,泰阶共仰星云。
——乾隆题保和殿

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
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
——乾隆题保和殿

二、内廷中宫

    乾清门以北为内廷,是帝后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内廷门户众多,其形式雷同,虽然目迷五色,但有其建筑规律。以中轴线上的中宫为中心,两侧配以东、西六宫,成为众星捧月之形式。

【乾清门】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米,长9.7米,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紫极正中央,万国共球并集;
青阳迎左个,千门雨露皆新。
——佚名题乾清门左门

皋应辟春阳,瑞气常浮五雉;
曦和迥日驭,卿云时捧双龙。
——佚名题乾清门右门

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环紫极;
皇图千禩永,尧天舜日启青阳。
——康熙题乾清门

【乾清宫】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所建。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清代康熙以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雍正元年曾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
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
——乾隆题乾清宫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艰。
——康熙题乾清宫

学骑坠地杖龙驹,试剑杀妃伤长女,君王神武是何帝;
命相年达十余辈,理财添饷千万两,政府昏横过暴秦。
——李岩题乾清宫暖阁
    暖阁,在乾清宫侧,旧时为防寒而从大屋分隔出的小间称暖阁。本联为闯王部将李岩因长公主为崇祯砍伤有感而发。

【日精门】

    日精门在乾清宫院内东庑中部,其南有祭孔处,皇帝读书前,先要在此拜祭孔子。

日丽金门,五色云屏三岛近;
风和玉殿,九霄彩仗百花新。
——佚名题日精门

【自鸣钟】

    自鸣钟在日精门北。

帘萦香篆齐心久;
座殷钟声问夜遥。
——乾隆题自鸣钟

【至圣先师室】

    至圣先师室在乾清宫院内东庑,此为供孔子之室。

开洙泗新传,圣由天纵;
集唐虞道统,德合时中。
——乾隆题至圣先师室
    洙泗,古曲阜两河,孔子曾于此讲学,后人即以此作为儒家代称。

【上谕馆】

    上谕馆在乾清宫院内西庑,事皇帝批本处。

一代典章垂涣汗;
万年法守仰都俞。
——佚名题上谕馆
    涣汗:喻帝王发布号令,如同出汗,不能收回;都俞:尧与臣下的叹答词

【诰敕房】

    诰敕房在上谕馆旁。

天宠遥颁青琐客;
国恩重溢紫泥封。
——佚名题诰敕房

【上书房】

    上书房在乾清门东侧,是皇子读书处。

念终始典于学;
于缉熙卑厥心。
——乾隆题上书房

立身以至诚为本;
读书以明理为先。
——雍正题上书房

【繙书房】

    繙书房在乾清门西侧。

玉宇中朝资珥笔;
金瓯亿载庆垂衣。
——佚名题繙书房

圣德醍醐,花涤红药省;
帝光糺缦,日丽紫微天。
——佚名题繙书房内阁

【斋宫】

  斋宫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康熙后期,诸王子储位之争激烈,最终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政敌。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的斗争仍十分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于清雍正九年(1731)在紫禁城内兴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斋宫系前朝后寝两进的长方形院落。前殿斋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抱厦3间,明间、两次间开隔扇门,两梢间为槛窗。殿内正中上悬乾隆御笔“敬天”匾。室内浑金龙纹天花,正中为八角形浑金蟠龙藻井。东暖阁为书屋,西暖阁为佛堂。东西各有配殿3间。正殿左右转角廊与配殿前廊相连,形成三合院带转角的格局。后寝宫初名孚颙殿,后改为诚肃殿,面阔7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各设游廊11间,与前殿相接。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皇帝致斋于此。遇皇帝宿斋宫,恭设斋戒牌、铜人于斋宫丹陛左侧。斋戒日,皇帝与陪祀大臣佩戴斋戒牌,各宫悬斋戒木牌于帘额。斋戒期间,不作乐,不饮酒,忌辛辣。

克践厥猷,聪听祖考之彝训;
无斁康事,先知稼穑之艰难。
——雍正题斋宫正殿宝座

一编金鉴怀无逸;
五夜铜签警未央。
——雍正题斋宫东室

午夜端居钦曰旦;
寅衷昭事格维馨。
——雍正题斋宫寝宫

吉蠲致敬先三日;
昵格维诚矢一心。
——乾隆题斋宫寝宫

洗心宥密钦羲传;
致德精明禀礼经。
——雍正题斋宫寝宫

一念纯诚昭格本;
万缘清静旦明中。
——乾隆题斋宫东暖阁

天道钦崇永保命;
万几赦毖屡省成。
——雍正题斋宫东暖阁

皓月空悬心镜朗;
妙云拥抱智珠圆。
——雍正题斋宫西暖阁

慎独谨几,旦明怀帝载;
思艰图易,宵旰念民依。
——雍正题斋宫后殿

【毓庆宫】

    毓庆宫位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添建大殿1座并游廊、抱厦,嘉庆六年(1801)继续扩建,光绪十六年(1890)和二十三年(1897)加以修缮。毓庆宫是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建筑群,前后共四进。正门前星门,门内为第一进院落,有值房3座,西墙开阳曜门与斋宫相通。过院北祥旭门为第二进院落,正殿惇本殿,东西配殿各3间。第三进院东西两侧各有围房20间,直抵第四进院,正殿即毓庆宫,建筑为工字殿。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明间接穿廊与后殿相通。穿廊面阔1间,进深3间,东西两侧均为槛窗。后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与穿堂相通,廊檐安小板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均为槛窗。后殿室内明间悬匾曰“继德堂”,西次间为毓庆宫之藏书室,嘉庆皇帝赐名“宛委别藏”,东山墙接悬山顶耳房1间与东围房相通。东耳房内悬嘉庆皇帝御笔匾曰“味余书室”,其东侧围房内“知不足斋”匾亦为嘉庆皇帝御笔。毓庆宫内装修极为考究,尤其是后殿内以隔断分成小室数间,其门或真或假,构思精妙,素有“小迷宫”之称。最后一进院内有后罩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悬山顶,前檐出廊,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东西两侧有耳房,与东西庑房转角相接。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12岁到17岁间一直居于此宫。嘉庆皇帝5岁时曾与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此宫,后迁往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即位后又迁回毓庆宫。同治、光绪两朝,此宫均作为皇帝读书处,光绪皇帝曾在此居住。

北斗回枢,紫气迎祥双阙晓;
东风入律,彤云献瑞五门春。
——乾隆题毓庆宫

【月华门】

    月华门在乾清宫院内西庑,其南为内奏事处,文武官员有事奏见皇帝,都要通过内奏事处。

瑞启日中,霞映龙墀晴色迥;
春来天上,烟融凤阙曙光高。
——乾隆题月华门

【养心殿】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米,进深3间,通进深12米。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米,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汲古得修绠;
守道无异营。
——康熙题养心殿东暖阁

诸恶不忍作;
众善必乐为。
——雍正题养心殿东暖阁

保泰常钦若;
调元益懋哉。
——乾隆题养心殿东暖阁

太和道共养;
纯嘏性弥敦。
——乾隆题养心殿东暖阁

忧其所可恃;
惧其所可矜。
——佚名题养心殿东暖阁

仲尼不为己甚者;
惟帝若是其难之。
——佚名题养心殿东暖阁

三岛春深云气暖;
九霄地迥月明多。
——佚名题养心殿西门

凤阁晓霞红散绮;
龙池春水绿生波。
——佚名题养心殿

旭日射铜龙,上阳春晓;
和风翔玉燕,中禁花浓。
——乾隆题养心殿

广乐奏钧天,万国衣冠同瞻旭日;
阳春回大地,四时橐籥首协温风。
——乾隆题养心殿

雉尾云移,看玉烛光中,星扶华盖;
螭头香动,听金铃声里,风展春旗。
——乾隆题养心殿

【三希堂】

    三希堂,在养心殿西暖阁南侧有一间房子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绚的《伯远帖》。乾隆将此三件希世珍宝藏此,故名。

深心托毫素;
怀抱观古今。
——乾隆题三希堂

玉堂迎燕喜;
金谷振麟祥。
——佚名题三希堂

梅报平安信;
鸟传如意春。
——佚名题三希堂

情将物外适;
道与古人期。
——佚名题三希堂

无不可过去之事;
有自然相知之人。
——佚名题三希堂

书圃礼园无斁好;
瓯香研净有余清。
——佚名题三希堂

共欣穹宇中秋月;
都作增龄海宝筹。
——佚名题三希堂

修身先谨懔幽独;
读书在培养才源。
——佚名题三希堂

【弘德殿】

    弘德殿为乾清宫之西小殿,始建于明代,初名雍肃殿,明万历十四年(1586)改今名。殿南向,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明间辟门,两次间为槛窗。前接抱厦3间。殿中悬挂匾曰“奉三无私”,南向设御座。后室3间,有匾曰“太古心殿”,后东室匾曰“怀永图”,皆为乾隆皇帝御笔。明代殿前有斜廊,清代改为砖墙,自成一院。东侧有小门一道,以通内外,西侧为凤彩门,是正宫通向西路的安全出口,明代已有,门之建制与昭仁殿东侧之龙光门相同。清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延烧弘德殿,次年重建。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三年(1897)重修。弘德殿在明代为召见臣工之处,清代则为皇帝办理政务及读书之处。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开日讲祭告先师孔子于弘德殿。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弘德殿命讲官进讲四书五经,并与讲官论及吏治之道,亦或吟诗作赋。同治年间,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皇帝在弘德殿入学读书,惠亲王绵愉专司弘德殿皇帝读书事,祁寯藻、翁同龢授读,时有弘德殿书房之称。

九畴勤省岁;
万宝协书云。
——乾隆题弘德殿

云霞纷绮丽;
文物共葳蕤。
——乾隆题弘德殿

心爽天宇豁;
情欣理境融。
——乾隆题弘德殿

得句因新意;
耽书是宿缘。
——乾隆题弘德殿

墨汁润分瑶草绿;
篆文清带笔花香。
——乾隆题弘德殿

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
——雍正题弘德殿

二典三谟,法尧舜之道;
五风十雨,协天地之心。
——乾隆题弘德殿
    二典三谟:指《尚书》中《尧典》、《舜典》及《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昭仁殿】

    昭仁殿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再西有匾曰“五经萃室”。乾隆九年(1744),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乾隆四十年(1775),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之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同月,嘉庆皇帝命重辑《天禄琳琅续编》,于次年完成。嘉庆二年(1798)昭仁殿重建,收贮《天禄琳琅续编》659部,12,258册。“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琼枝春意足;
缥帙古香多。
——乾隆题昭仁殿

风奏南薰调玉轸;
霞悬东壁灿瑶图。
——乾隆题昭仁殿
    南薰:《南风》歌,传为虞舜所作。

有秋历览登三辅;
旰食惟期协九经。
——乾隆题昭仁殿

亦曰钦哉贯谟典;
允惟难矣作君师。
——乾隆题昭仁殿

独喜惜阴澄静照;
更因稽古契遐心。
——乾隆题昭仁殿

九天淑景凝新旭;
三殿晴光接彩霞。
——佚名题昭仁殿

【交泰殿】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八年(1669)重修,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恒久咸和,迓天休而滋至;
关睢麟趾,主王化之始基。
——乾隆题交泰殿

宝瑟和瑶琴,百子池边春满;
金柯连玉叶,万年枝上云多。
——乾隆题交泰殿

【坤宁宫】

  坤宁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正德九年(1514)、万历二十四年(1596)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重修,十二年(1655)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重修。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其中宫的地位并未改变。康熙四年(1665)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斯干咏松竹;
天保颂升恒。
——乾隆题坤宁宫

功德庄严耀宝月;
薰闻安乐引祥凤。
——乾隆题坤宁宫东暖阁

居一得元,秉神符而永极;
交三成泰,捧宝胜于重华。
——佚名题坤宁宫

麟定螽诜,叶二南于彤管;
星轩月殿,配一德于丹宸。
——佚名题坤宁宫

万花转璇枢,本天而本地;
一元开瑞筴,资始以资生。
——佚名题坤宁宫

珠缀绕龙屏,宝矩光连宝箓;
璇题悬凤扆,彤云瑞应彤墀。
——佚名题坤宁宫

天惟纯佑命,俾尔戬谷,百禄是荷;
民其敕懋和,绥以多福,万国咸宁。
——乾隆题坤宁宫东暖阁

【永祥门】

    永祥门,在坤宁宫东暖阁之东。

蟠桃千岁果;
温树四时花。
——佚名题永祥门

东华灿烂日初昇,紫气常依晓殿;
北阙辉煌云正丽,祥光遍护春台。
——乾隆题永祥门,位于乾宁宫东侧

 

 

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0510/34987351_1.jpg

阅读    收藏 
(2013-10-29 17:47)
标签:

建极绥猷

欣赏太和殿匾额

 

    建极绥猷”是太和殿匾额上的题字,为乾隆御笔。匾额在太和殿内,是故宫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的维修时,故宫博物院专家依照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1900年太和殿旧照片,历时一年,于2002年9月成功复制的。原物已经无法找到了。两边对联为:“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yu)求厥宁。” 就是希望统一天下,四海归一。

  建:建立、创设。

  极:从木,亟声。ji,本义:房屋的正梁。最高的地位。特指君位。如:建用皇极。(《书·洪范》)

  绥:从糸(mì),从妥,车中把也。suí,有安抚的意思:绥抚。绥远。绥集(安抚和笼络)。绥靖(安抚使平静)。又有安好的意思:顺颂台绥(旧时书信用语)。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古代的旌旗和旒。(《说文》)安抚。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猷:yóu 计谋,打算,谋划:新猷。宏猷。鸿猷。计划;谋划〖grandplan〗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书·盘庚上》)又如:鸿猷(宏伟的计划) 道;法则〖law〗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又如:猷裕(指道,治国之本) 功业;功绩〖merits〗。如:猷绩(功绩)

建极绥猷的含义:君临天下,建立雄伟强大的国家,安抚海内的藩属,创万世之功业。

另有一个说法是:

建:建立、创设。

  极: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

  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

  猷:道,法则。

建极绥猷含义为: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总体上大概没有脱离这样的意思,即:“建极绥猷”是说天子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

“极”是屋脊栋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之意,猷为道,为法则。这块匾挂于太和殿中,正是说明了历代皇族的治国理想。站在这方匾下,天天仰视,自然有心怀天下的使命之感。

建极绥猷

 

阅读    收藏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阅读    收藏 
(2013-08-03 16:5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12年11月9日,参加美国大使举办的珍.爱基金慈善晚宴,同美国大使骆家辉和英国大使吴思田合影。我书写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经>成为慈善晚宴的亮点之一,并载入珍爱基金会的史册。#书法##中国书画##慈善#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