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书画珍品看点推介
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对本次刘海粟书画展非常重视,除了不易运输的油画作品外,馆内收藏的数十幅中国画、书法精品毫无保留地在本次书画展上展出,其中不乏刘海粟大师各个时期的艺术代表作。为了让市民更好、更有目的性地欣赏大师的作品,该馆书记张安娜对其中的几幅经典之作进行了特别推荐。
《十上黄山》:刘海粟先生自1934年至1988年,十上黄山,时光逾越半个多世纪。从师法黄山到纵情写意、变法创新,不断升华,直至进入“师友黄山”的艺术境界,真可谓对黄山“情有独钟”。学术界认为刘海粟大师画黄山最为成功,作品既多且新,形式多样,个性突出,被世人所公认。本次集中展出其中12幅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能集中欣赏如此多佳作,机会难得。
《天香齐放》:又名《金笺牡丹》,这幅牡丹用彩墨没骨法画成,笔墨交融,浑然天成。纸用金笺,很好地表现了牡丹国色天香、金碧辉煌的富贵气象。画牡丹易俗,因此许多人画水墨牡丹,而刘海粟不仅画彩墨,还用金笺,气度雍容华贵,但格调不俗,非易事也。
《清奇古怪》:1980年7月1日,刘海粟大师前往苏州写生,于姑苏光复祠面对着清、奇、古、怪四棵古柏泼写画作《清奇古怪》,该画作是大师平反后重获艺术新生的心情抒发,该作二丈四尺长,题有“清奇古怪舞妖娇,风火雷塞韧不磨,意为古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自我写照。
背景
大师作品何以结缘容桂?
刘海粟大师的作品尽管名满天下,但外出展出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新世纪之后只在上海、北京两个特大城市展出过。现在,大师的作品终于南下,首站选择的不是大城市而是顺德区容桂街道,这让不少业内人士都感到惊讶。大师何以结缘容桂,背后有着不一般的故事。
容桂与刘海粟的缘份缘自两年前,随着容桂与常州两地文化交流的深入,双方发现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经济都很发达,又特别有文化底蕴,近年来在文艺方面屡出新品。鉴于双方的很多共同之处,加强交流学习就显得特别有必要。于是容桂图书馆与常州刘海粟美术馆提出结为“友好艺术馆”,达成了交换展出的愿望,这是容桂与大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同年年底,当时自成一派的容桂水乡风情画影响力急剧攀升,常州力邀它前去展出。2005年11月23日,“容桂水乡风情画作品展”在常州市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双方因此有了更为深入的交流。
画展在常州刮起了一阵“容桂旋风”,各大传媒争相采访容桂文联主席、画家周本波。当地文化界人士也对容桂这么一个小地方能够独创一个画派感到不可思议,两地的艺术家在画展上紧密互动。常州老人大学书画专业的陈老师看了画展后说:“以前容桂在我的印象中是经济发达的重镇,这次作品展让我彻底改观,没想到容桂在文化建设方面有这么惊人的成就。”
“友好艺术馆”成为了两地文化交流的纽带,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容桂接触到了刘海粟的女儿刘蟾。容桂水乡风情画给刘蟾留下了深刻印象,刘蟾的艺术造诣也让容桂艺术家大为钦佩。去年12月26日,“龙城凤墨——常州女书家作品展”来到容桂,引起了强烈反响。容桂与常州艺术家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今年以来,刘海粟作品南下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7月,容桂街道党工委书记苏伟波亲率访问团前往常州就大师作品南下一事与常州刘海粟美术馆进行了磋商,常州市政府对此表示大力支持。大师作品南下一事由此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刘海粟作品价值无法估量,对展出地要求非常高,一些人士对容桂能否承担如此重要的展览持怀疑态度。常州刘海粟美术馆方面却对此心中有谱,原因就是双方常年的密切交往建立的一种互信。在该馆书记张安娜看来,容桂不仅经济发达,展出的硬件设施完全达标,文化底蕴和氛围也丝毫不输给大城市。
刘蟾则更看重容桂的文化热情,自创水乡风情画派的激情已经融入容桂人的骨髓,从接触开始刘蟾就对容桂人的这种特性赞赏有加,她认为与容桂人共事非常有信心。她对此次画展的布展、安保等工作非常满意。
大师的作品此次成功南下无疑是广东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而容桂亦将在接下来的五天内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
对话
刘海粟之女刘蟾:
容桂人的文化追求令我感动
作为今年“多彩容桂,活力之城”金秋文体嘉年华活动的最大亮点,刘海粟书画作品从今天起在容桂展出,开创了“大师走进小镇”的先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在展出前夕,本报记者对刘海粟先生的女儿刘蟾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刘蟾女士真情流露,回忆父亲在艺术创作上的点点滴滴。她还高度肯定了此次展览,并指出该展圆了父亲的一个未了心愿,最后还讲述了她对容桂的特殊感情。
艺术坚持和乐观心态成就一代大师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艺术大师的女儿,从小对书画耳濡目染是肯定的,请问您父亲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对您影响最深的又是什么?
刘蟾(以下简称刘):虽然我从小跟着父亲一起住,但平时很少能看到他。父亲每日忙于工作,不是出门采风就是去开会、讲课,很少和我们交谈,看上去总是非常严肃,小时候见到他觉得难以亲近,甚至有点害怕。直到“文革”的时候,家庭的变故却让一家人越来越亲近,也渐渐开始真正地了解父亲。
父亲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对艺术的坚持。“文革”时期,父亲几乎被剥夺了画画的权利,他对我们说:“现在,我遇到了我最艰难,也是最痛苦的时刻,但我不能放弃。”一家人睡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屋子里打通铺,条件极其恶劣,蚊虫不断。白天的时候被批斗,遭受着心理和生理上的严重摧残,晚上回家有好心的朋友送来笔和纸,他便在学生从旧货摊上买来的小日光灯下坚持作画。
记:您是刘海粟大师7个子女中唯一继承父亲事业的,一直坚持从事艺术创作,能否跟读者分享一下您父亲的艺术创作心得呢?
刘:父亲一直坚持以中华民族艺术为表现主体,吸收西方艺术精华加以融合。他认为,文化和艺术是殊途同归的,研究学问对书画会有很大帮助,所以一直坚持学习中国诗词。在当年不能作画的时期,就一直用心地钻研学问,不断作诗填词,学习不懈。
此外,父亲认为从事艺术创作,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即使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父亲无论做什么都显得心平气和,对所经受的曲折和磨难付之一笑。他那时常常对周围的人说:“一个致力于伟大事业的人,是没有时间为自己悲哀的。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怀疑还是捧场,艺术家对艺术至诚至爱的信条不能变。都要循着既定的目标,坚忍不拔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