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马得近照
高马得简介
高马得,祖籍南京,1918年生于江西赣州。因生于马年,母亲属马,马年得子而取名马得。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漫画著称,多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80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由北京、上海、江苏、香港、台湾等地出版个人画册,近年来又出版了《画戏话戏》、《画碟余墨》、《马得水墨小品》等。
马得先生长期专攻戏曲人物画,以漫画夸张、概括的笔法创作了形态各异的戏曲人物形象,笔墨简练洒脱,形象生动传神,情趣妙生,耐人寻味,在美术界和戏曲界享有很高声誉。曾荣获中国漫画金猴奖。他以水墨画记录下近百折昆曲。2004年7月,《马得昆曲画集》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颁发的最美图书奖和插图金奖,并被当做国礼赠送给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2006年7月,马得昆曲戏画艺术馆落户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马得先生将自己几十年来创作的《牡丹亭》、《西厢记》、《十五贯》等戏曲绘画精品100幅捐赠给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同时捐赠的还有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珍藏的昆曲典籍《六十种曲》、《盛明杂剧》、《缀白裘》等。
又一颗善良豁达乐观的灵魂离我们而去了。日前,著名戏曲人物画家高马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肿瘤医院辞世,享年90岁整。据其家人透露,四年前马得动了结肠癌手术,康复良好,而这一次,是由于癌细胞扩散到肺部等多个脏器,再加糖尿病等并发症,终于回天无力,于昨晨安详离世。目前,江苏文艺界正在共同商议马得后事。
群众自发前往悼念
昨日上午,记者赶往南京高云岭马得住处。面积不大、陈设简单的家中,已经布置起简朴的灵堂。马得夫人陈汝勤找出了数张马得的戏画放在他微笑遗像下,灵堂中则回旋着昆曲《牡丹亭》,那是马得一生的最爱。
昨日前往的有很多江苏文艺界人士,包括著名书画家言恭达、宋玉麟、张伟、朱新建等人,也有马得戏曲界的老友张寄蝶等。对于马得的辞世,众人都倍感痛惜。也有一些平民百姓前往。一位农民带了自己家种的冬枣前去悼念。他说,马得是个好人,他还给我画过画呢。这就难怪,高马得在“文革”中下放苏北农村期间,仍然不减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在他的心中,完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瓜棚渔舟、牧童村姑、插秧收麦、采茶摘桑,乡村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均入其笔下,那些画面淳朴率真,天然成趣。
抱病前往的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告诉记者,马得的画幽默诙谐,清新活泼,非常便于被群众所接受,受到戏曲界、美术界的一致喜爱。他的为人也是这样,非常大度,淡泊名利,很清净,专注于他喜欢的事业。他的兴趣广泛,修养很好,是大家非常尊敬的前辈画家,但他又非常随和,从不以前辈自居,谦虚而随意,“我们都非常喜欢和他相处”。马得目前是省国画院最年长的画家,他的去世,无疑是画院的一大损失。
个人画展肯定还要办
记者获悉,本来今年九月底江苏省国画院拟定在省美术馆为高老举办九十诞辰画展,但由于高老身体不适而推迟。
由于马得非常勤奋,常常是“废画三千”,从近百幅画中挑出几幅成品,因此,他的创作量非常惊人。粗略估算,他留下来的画作当不止万幅。这些画作目前在北京、港台等地都相当受欢迎。香港城市大学还有教授专门研究马得戏画。
说到这里,有必要梳理一下马得的艺术创作历程。早在1934年,高马得跟随长安画派开创者赵望云,并受其感染树立“习传统、写生活”的艺术思想。抗战爆发后,马得从贵阳转至重庆,与叶浅予、张光宇、沈同衡等编辑《商务时报》和《新民报》的副刊“星期漫画”,呼吁民众抗日,针砭社会时弊。他从汉画像中吸收艺术营养,坚持画速写,以中国传统水墨笔法创作漫画、戏曲人物画和农村风情画,达到了极高的文人画的艺术境界,影响了全国一大批后学者。他的系列漫画“苗夷情歌”、“大城故事”、“新列仙酒牌”,是中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风情的缩影,被南京、上海、重庆、香港等地媒体争相连载,并荣获中国漫画金猴奖。他以水墨画记录下近百折昆曲,并捐赠了100多幅作品给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他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三打白骨精”连环画,被人民美术出版社译为法文、日文等。
如此丰厚的精神遗产,马得的家人希望还是要完整地呈现给百姓。陈汝勤坚定地告诉记者:马得走与不走,画展肯定还是要办的。大概明年吧,她会把马得最精彩的作品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