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炒作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被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是红红火火,收藏正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中国内地最“火”的投资方式之一。《收藏》杂志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近万家,各类专题和系列收藏500多项,3000万收藏者热衷此道,约占全国人口的3%。收藏品市场交易额庞大,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地下交易更是无法统计。
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书记许天申说,文物艺术品升值的潜力非常大,拍卖市场上基本上是一年升值30%至50%,有些文物过两年再拍,升值一倍,这种情况刺激了很多资金投资这个领域。目前非常多的藏品在国内拍卖会上屡屡拍出“天价”,而这些价格的人造痕迹明显。
夏志峰证实了许天申的看法,据他介绍,藏品市场的投机者操作方式和炒股票一样,先投入巨额资金,大量收购某个时期的古玩,使其价格一路飙升,炒起来后,再慢慢“放水”。这些投机分子就是那些拥有大量资本的投资商,他们和“行里人”合作,这些“行里人”一般都是在鉴定行业里混的时间比较长、有名气、看“货”比较准的人。投资商委托这些“行里人”去帮他找“货”,找的货都是投资商事先看好的某一类的“货”,比如玉器、或某个朝代的某类珍品。当“行里人”找到货了,投资商会大量收购这种藏品,达到垄断的程度,再和拍卖行合作,炒高价格。
“曾经有个拍卖行炒作乾隆时期的青花瓷瓶,就到全国各地进行收购,进而垄断了整个市场。”夏志峰说。
投资商和拍卖行的联手炒作,让收藏热不断虚火增高,前不久上海市拍卖行10片甲骨文竟然拍卖到480万元。“再这样下去,收藏界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夏志峰对着记者无奈地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