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明《巍巍苍山铁铸成》

刘大明《钟馗像》
“刘大明书画展”将于12月3至9日在深圳商报大厦4楼展厅举行。展览共展出深圳画家刘大明的作品近70幅,体现其近30年来的创作实践。
刘大明称自己是“杂家”,不仅爱画画,还爱玩收藏和玩乐器,甚至会自己设计家具。同理,他的绘画也并非一个题材、一个模式,相反,徜徉在他的画室,会发现他风格多样。他告诉本报记者,这么多年来,他的艺术创作延续着“传统-变形-抽象”的轨迹向前发展。而令人意外的是,每一次他都靠自悟自学。
刘大明说自己的书画情缘完全缘于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从五岁起,他便“提席地画沙”,到如今“伏案眼昏花”,他整整画了60年。早年他是以学油画出身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还参与过国家大型油画工程,打下了较扎实的书画基本功。在转向中国画的初期,他大量临古人字画,元四家、清四王都是他的老师,在“老师们”的影响下,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有浓重的文人字画意味。而后来,他逐渐将传统精华融会贯通,对八大山人极为推崇,加之受日本“少字派”现代书法的影响,他尝试将图像与字体进行变体创作,形成一种简洁而意味深长的画面语言。随着年龄越长,他的艺术主张越发“大胆”,开始用大色块来表现主题,这时他的“老师”便是赵无极和朱德群,所不同的是后两者用油画布,而刘大明用宣纸。而他还不满足于用国画颜料,他用广告彩肆意泼洒在宣纸上,甚至盐、洗衣粉等也成为令人匪夷所思的“绘画材料”,而宣纸包容的特性却将它们以一种特殊的形态表现出来,这让刘大明的画面时常会出现出人意表的效果。在这次展览中,上述风格都会呈现。
刘大明认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必须求变、求新、求奇、求险、求特、大胆创造,勇于变法,只有这样默默长期耕耘,才会让自己的艺术富有生命力;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以七分勤奋加上三分天赋,并长期耐得住寂寞,不为金钱名利所诱惑才行。“所谓百年树人,这是不容易的。”(记者 梁婷)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编辑: 小月